酒店账本冷透背后。
▲
栏目 | 文旅商业评论
领域| 酒店业
01
最近,我陆续接受了吴晓波频道等媒体朋友的采访,发现大家不约而同地在关注同一个问题:
为什么北京今年住宿业下滑如此厉害?
友媒们的依据是北京市统计局刚刚公布的2025年1-6月数据:全市限额以上住宿业1613家单位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3%,但利润总额仅5980万元,降幅高达92.9%。
简单换算一下,平均每家酒店半年只赚了3.7万元。
这点钱,在北京可能不够交一个季度的房租,更别提水电、人力、OTA抽佣,还有税费了。
对一家正规酒店来说,上半年,基本等于勉强苟活。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数据已经是下滑中的下滑了。
2024年1-6月,北京限额以上住宿业就已经同比下降了31.9%,而2025年是在这个基数上再跌7.3%营收、92.9%利润。
换句话说,这已经不是低谷,是低谷里的黑洞。
在采访中,我也复述了一些老生常谈的观点,比如:
疫情后反弹过猛、2023年基数太高;
OTA佣金、平台流量成本水涨船高;
人力成本刚性上涨、客人却越来越敏感……
这些都没错,也确实构成了北京酒店利润消失的底层逻辑。
但我后来想了一下,还是得去和一些真正的操盘者聊一聊,看看他们的账本体感是什么样的。
于是,我找到了总部在北京的连锁酒店品牌秋果酒店创始人刘伟。
他很直白地和我说了一句:“看数据就是这样的,但体感上略好一些,尤其是外人更看不出来,毕竟每天客人都在进进出出。”
说完,刘伟给我看了一张他们北京总店的内部业绩表。
我扫了一眼,2025年1月,同比下滑386%(当然,这和春节在2月有关系),然后2月强劲反弹,增长了170%,但整个1-6月累计下来,还是下滑了将近99%。
秋果这家单店基本和北京市住宿业整体利润数据一致,利润被剪刀差彻底切没了。
我又侧面打听了一家去年新开的北京前门顶奢酒店的经营状况。
他们开业不久,ADR(平均房价)能做到惊人的11000元,看上去风光无两,但真实入住率只有30.99%,考虑到高端酒店首年还要摊销装修折旧、开业运营成本,经营状况只能说一般。
还有个事,这次统计的1613家限额以上酒店,门槛是年营业额200万元以上。
有酒店同行朋友透露:“现在大批中小旅馆其实一年做不到100万收入,今年业绩下滑,有老板哀叹甚至还不如开个便利店。”
但这些挣扎在水面以下的人,并不在统计表上。
所以,当你看到3.7万元这个平均利润时,可能还会想是不是统计口径有问题,但只要深入行业你就会发现,这些数字已经算是好听的了。
从数据到样本,从顶奢到小店,从地面人流到后台报表,北京住宿业表面看着热闹,账本早就冷透了。
02
说到底,这次北京酒店业利润下滑,并不是哪个单一变量搞崩了市场,而是多个结构性张力同时积压之下,终于撕开了口子。
就像一个人,表面上还能正常上班、应酬、出差,但只要看一下体检报告,才会发现各项指标早已脱轨,他自己却没察觉。
北京酒店现在的状况,就是如此。
账面上还有入住率,还有节假日高峰,还有源源不断的客人进进出出,真正的问题藏在收入和成本之间那条缝隙里,且正在越拉越大。
一方面,酒店收入在横盘。
节假日撑住了脸面,周末还有流量支撑,但工作日、淡季、中长住这部分需求并没有彻底恢复,而支撑北京住宿业市场的其实是商务差旅,这部分价格结构在被压扁,高价不灵,低价没利,导致平日低收入冲抵了节假日收入高峰。
另一方面,成本从不讲人情。
从一些北京酒店业者和我的讲述中,今年能耗上升、合规成本越来越刚性(消防、安检、税务、社保),平台抽佣,运营支出,人工工资一样都少不了,过去还能靠精细化操作去压,现在已经压不动了。
最要命的是,这是一种持续性失血,连续两年没休止的慢性内耗在今年一下子爆发。
还有个更微妙的变化,酒店和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落差正在扩大。
很多北京酒店经历了,但进入2024、2025,国内消费者的付费意愿和消费场景正在收缩。
他们仍然旅行、打卡、出差,却更倾向临时决策、短平快走,他们并不反对贵,但不能感觉不值。
说白了,当北京的很多酒店变成了高配低效代名词,客人又开始谨慎精明,两边的心理预期开始错位了。
当然,从经济学理论看,消费本身更多是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
很多人把今天的问题归因于大家不愿意旅行消费,但细看你会发现,不是不消费,是不敢消费,无论是酒店老板不再扩张,还是企业客户缩减北京差旅预算,本质上是信心没有恢复。
扩大到更广义的消费层面上,即便是那些有能力支付的中产,也开始把钱往回收,先不买车了,换房也缓缓,出行开始比价,连出差都改成能白天走就不住夜。
这不单单是住宿业的问题,是一种群体性的观望行为。
而酒店作为链条最末端的行业,是消费者最晚被决策、最早被砍预算的环节,自然成了这轮信心缺失的显影纸。
03
毫无疑问,北京的酒店住宿业正面临一次结构性大洗牌。
那么,谁能撑过这段寒冬期,看到明天的太阳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会自动出现,只能靠一场体系重构来回答。
我已经观察到,一些中高端酒店不再追求高配装修、夸张堆料,它们开始围绕高频刚需场景重新
但光靠降本是没用的。
一个靠削减人力成本和取消服务项目来苟活的酒店,撑不了三年,因为削减之后还得增长,不然你只是慢死而已。
真正的解药是增效。
那什么是效?
从很多酒店集团的角度来看,现在这个行业的重心,不再是做看上去很豪华的空间,努力去做真正能赚钱的坪效单元。
泳池、酒廊、健身房,这些年一个个都要重新算账,毕竟,到了要清算坪效的时候,每一平米都得回答一个问题:你,值多少钱?
此外,对于酒店这样人力密集型行业来说,真正的效还有人效,也就是每一个员工能带来的收入。
周期下行阶段,酒店业者的心思应该在怎么让每个人多做点事,把自己的工资赚出来。
如果你能用同样团队,接住更多订单、处理更多客诉、创造更高评分,那就赢了。
当然,北京住宿业利润下滑肯定不仅是自身问题。
我们看到的消费者对酒店消费观望、保守,这背后则是整条国内消费链路的心态在变冷。
据上周五公布的数据,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均较6月份放缓,这个迹象表明,下半年酒店住宿业的处境相较而言可能会更为艰难。
而若想恢复住宿业信心,从官方政策制订方面,靠的其实不是新一轮大而全的鼓励消费政策,要让市场主体感觉到方向清晰、边界稳定、规则一致。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有人曾说:“不要浪费这次危机。”
对今天的北京住宿业来说,也一样,疫情后这三年,既是伤口,也是机会,更是中国消费结构的一面镜子。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北京住宿业上半年?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与旅界君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