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些佳话至今仍在中马两国人民中广为传颂。”
“南侨机工”是谁?
在云南昆明西山之巅,一座高9米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基座上镌刻着“赤子功勋”四个遒劲大字,无声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碑文记载:三千多名热血沸腾的南洋华侨机工,以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朽功勋。
位于云南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山河破碎 国难当前,三千赤子别南洋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相继沦陷。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公路由20万云南各族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然而,当时国内极度缺乏熟练的卡车司机和维修技工,大批国际援助的军事物资难以运抵前线。
1939年,在爱国侨领、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毅然“告别南洋”,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驾驶卡车穿越滇缅公路的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了一条“打不垮的补给线”。1000多名机工为此献出生命,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南侨机工长眠。
滇缅公路上的“24拐”
南侨机工如何铸就这段永恒的传奇?
他们的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艰辛与热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流程菁彩声制作
广播剧《南侨赤子》今天开播啦!
先听为快↓
广播剧《南侨赤子》第一集 佩戴耳机效果更佳
《告别南洋》:奏响华侨抗战的时代强音
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际,中国文艺界先锋田汉与聂耳联手创作四幕话剧《回春之曲》。以南洋爱国华侨青年为主人公,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毅然回国抗战的动人故事。
聂耳曾说:“音乐是代替大众在呐喊。”1935年,他为该剧谱写的《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等歌曲,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献身精神,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激励了无数海外华侨。
《告别南洋》
《告别南洋》中“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的呐喊,成为南侨机工们毅然归国的时代战歌,至今听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1939年,先后有9批共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支援。他们来自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地,其中至少有5名女性。留存至今的临行合照里,他们西装革履、领带整齐、发髻光亮——这是一群会吹口琴、能唱英文歌、爱喝咖啡的南洋青年。虽身在异域,却心系桑梓,最终毅然告别安逸生活,踏上烽火归途。
机工白清泉临行前与友人合照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 馆内珍藏了2000余件南侨机工文物史料实物和1200余张历史照片
无论是烈日灼身的险路,还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无怨无悔,以行动诠释爱国赤诚,用青春生命铸就了滇缅公路上不朽的历史丰碑。
8月22日起至25日
广播剧《南侨赤子》
中国之声、云听客户端、央视新闻、央视频、央广网同步上线
硝烟里有椰子糖的甜
有《梅娘曲》的泪
更有延安窑洞的光
追忆共赴国难的热血征程
铭记跨越山海的赤子情怀
监制丨王磊
制作人丨章成霞 孙鲁晋
统筹丨陈俊杰 王溪 陈鸿燕
编剧丨冯静
导演丨权胜
作曲丨于祥国
录音丨房大文
播音丨黎春
菁彩声制作丨李晓东
视频导演丨李航 刘阳阳
摄像丨范鑫 句依林 孙艺博
后期剪辑丨石妍
新媒体编辑丨章宗鹏
联合制作丨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 云南广播电视台
鸣谢丨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