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手机品牌vivo出人意料地展示了一款王炸级产品——混合现实(MR)头显品牌vivo Vision。据了解,这款头显产品对标的是苹果公司的Vision Pro,后者于去年面世。
值得一提的是,vivo并非近年来首家进行跨界尝试的手机品牌。在此之前,魅族手机已将Flyme操作系统移植到了吉利多款车机上,且有多款AR眼镜上线,小米则是在继智能家居后又跨界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本月初,另一知名国产手机品牌OPPO也宣布与上汽集团携手,瞄准智能座舱赛道。
图源:vivo服务号
vivo入局混合现实赛道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MR(混合现实)、AR(增强现实)和VR(虚拟现实)的概念越来越多被人提及。据悉,三者是不同层级的沉浸式技术,核心区别在于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融合程度与交互方式。具体而言,VR完全隔绝现实,AR叠加虚拟信息于现实,MR则实现虚实双向交互与深度融合。
vivo此次推出的正是基于MR(混合现实)应用场景的产品。依据官方宣传文案,其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影音、空间影像、游戏、办公等。以影音为例,文案称“所见即所临 置身故事中央”;再如空间影像方面,所配文案为“重回拍摄现场 回忆尽在眼前”。
根据多名网友现场体验反馈来看,vivo这款产品较苹果设备更加轻便、交互性更好。不过,该产品疑似仅是探索版,只提供给用户体验并持续改进,不会推向市场。
图源:小米汽车官微
多家手机品牌跨界
小米也在今年6月底发布了智能AI眼镜新品,但二者存在根本的区别。据了解,小米产品的功能主要有摄影摄像、实时翻译等。更早时候,魅族则推出两个智能眼镜子品牌,MYVU和StarV View,吉利创始人李书福在参加行业会议时曾高调站台,表示演讲稿都在眼镜中。产品同时还具有同声传译等功能。
要说跨度最大的品牌,还得是小米。2021年,这家成立仅十年、以高性价比手机起家的公司,突然宣布开始造车计划,当时即引发舆论场震动。仅过了两年时间,小米首款车型SU7就上线热销。YU7在今年6月26日发布,销售成绩十分突出,3分钟大定就突破20万台。
此外,其他手机厂商也纷纷在摩拳擦掌。8月5日,上汽MG4预售发布会举行,上汽MG品牌首款新能源战略车型MG4“纯电智趣大两厢”发布,而OPPO正是这款车型的智能座舱方案合作商。有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OPPO在汽车领域提交的专利申请就已超过60项。
记者注意到,荣耀也在不断开拓品牌生态,目前产品线包括电脑、平板、电视、智能穿戴设备等。华为就不用说了,手机业务本身占据其主营业务的比例很小。
图源:华为手机官微
为何纷纷跨界?
首先,智能手机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能带来颠覆性功能的可能性降低,同时芯片、电池等性能处于过剩状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
有数据可以佐证,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今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整体下滑。上半年,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41亿部,同比下降3.9%。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1.30亿部,同比下降6.5%。6月单月数据则更加明显,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259.8万部,同比下降9.3%,智能手机出货量2055.7万部,同比下降13.8%。
感受最为直观的毫无疑问是手机厂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进而导致利润率下降。参考2016年的数据,当年国内手机市场TOP5厂商合计份额达到56.2%,而在国际知名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报告中,前五市场占有率提高到了80%。
根据小米8月19日发布的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小米手机当期收入455亿元,同比减少2.1%,环比降低约10%。毛利率为11.5%,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其次是行业普遍认为智能手机远非进入下一个时代的“钥匙”,两相比较,智能眼镜等设备比手机有着更大的潜力。
话题再回到vivo,从内部布局来看,vivo Vision并非单纯的炫技之作。vivo高管韩伯啸曾透露,vivo在MR领域已布局四年,团队规模达500人,显示出对该产品的高度重视。同时,vivo在蓝科技及AI大模型上投入超十年,这意味着vivo战略层面的改变,智能手机已难以满足其发展需求,混合头显成为新目标。
手机行业增长乏力已成事实,品牌方和厂商纷纷押注下一个时代风口也就不难理解了,至于谁成谁败,时间自会给出答案。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