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北交所官网显示,哈尔滨岛田大鹏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鹏工业”)IPO于当日上会获得通过。
对于当下的IPO公司来说,上会即获得通过,这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在今年的IPO审核中,IPO公司只要上会,基本上就没有被否决的,上会即通过成为严审IPO背景下的主流。但尽管如此,大鹏工业能够成功过会,多多少少还是出乎本人的意料之外。
从8月15日北交所发布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2025年第20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来看,大鹏工业明显属于那种带着问题过会的公司。虽然审议会议的审核结果认定大鹏工业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但也明确提出了一个问题,要求发行人系统分析并说明“补充流动资金”2,500万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要求保荐机构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足见这次审核会议对大鹏工业补流项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存有质疑的。
实际上,大鹏工业2500万元的补流项目,确实既无必要,也不合理。毕竟大鹏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很低,其中母公司2024年末的资产负债率仅为25.42%,而并表(即合并)资产负债率也仅为24.61%。这是该公司不差钱的最好证明。
更重要的是,该公司在IPO之前还进行了突击分红。2020年5月20日、2020年11月4日、2023年2月21日,大鹏工业分别派发现金红利1000万元、1500万元、929.304万元,共计派发现金红利3429.304万元,甚至超过了补流项目对资金的需求。该公司这种前脚向老股东分红,后脚向公众募资补流的做法,明显是把公众投资者当成了冤大头,把股市当成了提款机,有“圈钱”的嫌疑。所以对于大鹏工业来说,2500万元的补流项目必须予以取消。
不仅如此,对于大鹏工业IPO来说,还有一个硬伤也是需要面对的,那就是该公司还未上市业绩就已变脸。实际上,2020年12月,该公司就曾首闯创业板,但在8个月后因预计业绩暴跌58%而撤回。2023年6月转战北交所,IPO申请于2023年11月14日获受理。但如今,该公司又面临着业绩变脸的现实。
从大鹏工业的财务数据来看,报告期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47亿元、2.60亿元、2.65亿元,基本上处于滞涨状态。净利润分别为3988.70万元、4847.03万元、4309.36万元,2024年较上年甚至减少了537.67万元,下降幅度为11.09%。
到了2025年一季度,公司业绩进一步“变脸”。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426.03万元,同比下降3.54%。同期净利润为亏损68.25万元,同比由盈转亏,公司解释称主要因成本上升及市场竞争加剧。
好在到2025年中报时净利润又重新回正,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29亿元,同比增长8.34%;实现净利润为1633.27万元,同比下降19.83%。公司方面称,公司净利润同比减少主要系本期取得政府补助金额较小所致。
实际上,在大鹏工业利润下滑的背后,公司收到的政府补贴还不少,对公司的业绩起到了美化作用。报告期内各期,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分别是752.75万元、1,574.65万元和1,428.97万元,占利润总额的金额分别是16.41%、28.16%和28.86%。如果没有了这些补助,大鹏工业的业绩将会进一步减少。
不仅如此,大鹏工业在营收增长缓慢、利润下滑的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却在大幅增加。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金额分别为8,962.56万元、8,368.33万元和13,098.77万元。其中,2024年大幅增长了56.53%,而2024年的营业收入仅仅只是增长了1.92%,2024年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了49.43%,即相当于营业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应收账款。而在大量的应收账款中,前五大客户就占据了其中73.14%的比例,其中仅第一大客户比亚迪就占了近一半的应收账款余额。
当然,对于大鹏工业IPO来说,最让国人不可思议的是,大鹏工业明明就是一家中国的家族企业,为何要披着一个日本企业的外壳呢?大鹏工业公司的全称是“哈尔滨岛田大鹏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称中的“岛田”却不是中国企业的标志,而是日本企业的标志。大鹏工业IPO,背上“岛田”的外壳,这是意欲何为呢?难道是要扯“岛田”的虎皮来做大旗吗?难道是中国人很喜欢“岛田”、“吉田”、“松下”、“竹下”、“山口”、“稻田”、“木村”、“井上”这类日本人的姓氏或标签吗?而背着这种日企外壳的公司居然能通过北交所上市委的审核,不知道相关的审核委员们是如何审核的,难道这些委员们一点都不懂中国人民朴素的民族感情?就算委员们的审核真的只是走过场,也不能把国人的民族感情不当一回事吧?
公开资料显示,大鹏工业原是日企岛田化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岛田化成”)的全资子公司。2005年3月,岛田化成设立哈尔滨岛田大鹏工业有限公司,即大鹏工业前身。后于2014-2015年,将大鹏有限股权转让给大鹏工业实际控制人李鹏堂。
退股完成后,岛田化成变身为经销商,与大鹏工业进行业务合作,并为其开拓海外市场。2019年双方在日本设立子公司岛田化工机,2022年11月,大鹏工业将所持岛田化工机的股权全部转让给岛田辽二郎,从此,大鹏工业从股权到业务都与岛田化成撇清了关系。
从大鹏工业的股权来看,该公司目前是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公司控股股东是博德工业,持有公司68.72%的股权。博德工业又为李鹏堂、李俊堂两兄弟所有,分别持有82.19%、17.81%的股权。大鹏工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李鹏堂,其本人直接持有公司1,180.98万股股份,持股比例为25.42%,通过博德工业间接持有公司2,624.34万股股份,间接持股比例为56.48%。此外,李俊堂与李鹏堂构成一致行动人。李俊堂通过博德工业间接持有公司568.68万股股份,间接持股比例为12.24%。如此一来,通过直接、间接持股以及一致行动关系李鹏堂合计控制公司4,374.00万股股份的表决权,占大鹏工业总股本的94.13%。而且,自股份公司设立至今,李鹏堂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直接对公司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大鹏工业实为李鹏堂的家族企业。
当然,作为大鹏工业实控人的李鹏堂与岛田化成或岛田健一家族颇有渊源这或许是事实。从招股书的介绍来看,李鹏堂精通日语,2001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哈尔滨岛田春鸟化工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5年3月至今在大鹏工业(含有限公司)任执行董事/董事/董事长、总经理;2019年3月至2022年11月在岛田化工机任董事长。因此,李鹏堂能够从岛田化成手上拿下大鹏工业,这显然要得益于李鹏堂与岛田化成之间的这种渊源。尤其是2014年4月,岛田化成将其持有的大鹏工业70%股权以定价3500万元转让给李鹏堂的配偶,岛田化成仅收取按当时支付汇率折算约1784万元的外币,其余价款岛田化成不再收取,相当于“半卖半送”。
正是基于大鹏工业实控人李鹏堂与岛田化成之间的这种渊源,李鹏堂家族在接手大鹏工业后保留“岛田”的标签,以此来彰显李鹏堂家族与岛田健一家族之间的“情谊”,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李鹏堂不甘于让大鹏工业只做一家家族企业,而是要将大鹏工业变身为一家公众公司,成为面向2亿投资者、面向14亿中国人的上市公司。既然要成为一家上市公司,那么实控人的小心思就要剔除,“岛田”的标签就要接受全体中国人民的审视。而从中国人民纯朴的感情来看,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来看,以及两国关系的现状来看,大鹏工业保留“岛田”这个标签来闯荡中国股市显然是不合适的,该公司要么就从IPO环节撤出,要么就将“岛田”的标签剔除,让自己成为一家干净的中国企业。(本文独家发布,谢绝转载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