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江湖骗子”屡上热搜。先有冒充“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阮少平招摇撞骗,后有自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苏辙后人”的苏文搞出投资闹剧。虽说结果都是多方打假、翻车现形,但骗子们一度混得风生水起的现实很值得关注。
按传统认知,上当受骗往往源自孤陋寡闻。当下,公众查证信息的渠道很多,为何“江湖骗子”仍能屡屡得手?一大原因在于,网络空间泥沙俱下、真伪难辨。有谣棍横行,信口雌黄,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有“李鬼”乱舞,以假乱真,从网站到账号仿冒套路齐全;有“达人”攒动,一窍不通也敢戴着一堆虚假头衔。各路骗子粉墨登场,搅得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有人说,不是骗子一夜之间变多了,而是骗子太会上网了。许多骗子深谙网络传播之道,精通平台流量逻辑,懂得“拿捏”人心。当下正处于“后真相时代”,越是情绪化、极端化,越容易引流吸睛。不少骗子早已玩转了AI,敲敲键盘即可批量生产那些迎合流量的内容,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深度融合,速度快、产量高、蛊惑力强,辨识难度越来越大,让人很难不被裹挟其中。
骗术升级之外,不断加厚的“信息茧房”,也一定程度上蒙住了大众辨别真假的双眼。算法时代,技术精准地进行着“信息定向投喂”。网络生活的太多场景都被算法包围,几乎随处可见所谓“私人定制”,但无节制地投其所好,也一步步催化着人们的信息偏食。当一个人长期处于“回音室”中,接受不到异质化的信息与观点,便会愈发排斥不同意见,甚至走向认知窄化、思想固化、智识退化、情绪极化,对骗术“抵抗力”自然下降。
与此同时,辨识真假的渠道,也一定程度上被污染。人们早已习惯以网络搜索查询信息,但“一键搜索”而来的内容不尽靠谱。不乏一些虚假内容、不实信息,还会在“相互印证”中为骗子背书,让人们陷入“用谎言验证谎言”的尴尬境地。再看凡事问AI的“新时尚”,由于网络信息污染以及“AI幻觉”的存在,其给出的答案很多时候是“一本正经胡说八道”,搞得查证信息倒成了“负负得正”、二次受骗。诚如近来流行的“脑腐”一词所示,当习惯将AI作为前往“答案”的直通车,人们的思辨能力也在被侵蚀掏空。
在日渐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下,挤压骗子的生存空间,有必要强化监管、完善技术、理顺规则。对于各路骗子特别是一些新形式、新手段,监管部门有必要积极行动,见招拆招。作为信息集散地的平台,也需要强化资质审核,优化流量分配机制,与“带病”的流量及时“切割”。当然,社会大众的网络素养也有待继续提升,增强主动思辨、判断是非的能力。当更加完善的机制建立、更加理性的环境形成,魑魅魍魉才不敢露头。(晁星)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