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本该严肃的公文,却频频闹出抄袭笑话。几年前,就曾曝出两地环保整改方案除个别地名人名外,其余内容完全相同的事情。近期,这样的事仍在发生:山西五台县县长的一篇调研稿与他人稿件“撞脸”,还有广西平乐县发布的一份森林防火规划文件,连其他地方的乡镇地名都抄过来了。
事后,有的地方立即开展调查,启动问责程序;有的迅速表态,说责任在第三方公司,会及时修正,反应速度不可谓不快。但抄袭这事如果没有被曝光呢?是不是就能心安理得地作为“政绩”或“成果”被记录、被引用?公众关注的不只是迅疾的“灭火”姿态,更是背后“起火”的原因。
抄袭之懒,折射的是工作作风。从近期曝光的抄袭事件来看,无论是与防汛减灾有关的调研稿件,还是和生态民生有关的长期规划,对别人的材料换个名字据为己用,甚至出现事实性硬伤,竟能从起草到发布层层过关,这绝非一时疏忽可以解释。工作作风不实、形式主义作祟,思想上的“根”不正,抄袭的笑话就会不止。
抄袭表面是笔端之事,实则牵涉审核、评价等多个环节,关乎整个工作链条。刹住抄袭歪风、拔除文字上的“懒根”,必须刀刃向内,动真格、下猛药——考核指挥棒向实绩倾斜,让闭眼审核付出代价;严格审核机制,让任性抄袭、企图蒙混过关者没有市场……
好的作风是战斗力,也是凝聚力。一篇用心写就、求真务实的调研报告,能解决真问题,一份贴近实际、高标准的规划文件,也可以有效指导实践、赢得民心。而作风的好与坏,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中。调研稿件文字拼凑、规划文件抄袭闹笑话,看似是不起眼的文字错误,实则严重影响政务部门的公信力、消减工作的严肃性。一旦不信任的种子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后果堪忧。
求真务实的工作,从来不是完成纸面任务,而是看能不能将文字内容转化为百姓的获得感。当“偷懒”的念头浮现时,不妨多想一想手上工作的真正意义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