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水浒传》里宋江为什么一定得死?
按说他带着梁山兄弟归顺朝廷,立下不少战功,怎么最后却落了个毒酒身亡的结局?
其实,答案早就藏在梁山三任寨主的名字里。
王伦、晁盖、宋江,这三个名字连起来一读,你就会发现,这可不是巧合,而是作者施耐庵早早埋下的一条“天机”。
那么,三人的名字里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连起来读又是什么?
梁山的第一位主事人,是一个胸无大志、心眼极小的文人,王伦。
王伦曾考取功名屡败,愤懑之下转入江湖,自认为有读书人的骨气,却看不清这个世界早已是拳头说话、英雄当道。
他之所以占据梁山,只是因为机缘巧合,当时这块地还没人争夺。
他穿着白袍,整日盘腿焚香自赏诗文,偶尔招几位小喽啰巡视四周。
对于那些想投奔梁山的英雄豪杰,王伦表面客气,实则忌惮。
他很清楚,梁山之主的宝座不过是个空架子,一旦真来了几个手眼通天的人物,他这张斯文面皮就掩盖不了自身的无能。
故事的转折在林冲出现后,林冲那时是被高俅陷害的一个禁军教头,他衣衫破烂,拄着朴刀,登上了梁山。
朱贵通知王伦说来了位能人,王伦没事直接拒绝,而是使出一套文人的“推辞术”。
他借口说山中粮草紧缺、寨子不宜再收人,其实分明是怕林冲抢了他的风头。
他甚至暗示手下设法打发林冲下山,若非朱贵劝阻,恐怕林冲早被摁死在山门口。
但林冲是谁?他不但没被吓退,还下山砍了人头回来,作为入伙投名状。
王伦虽勉强收下他,眼中却始终多了一道防备。
再后来,晁盖等人带着生辰纲上山投靠,这一回,王伦的内心更是炸开了锅。
这群人可不是流亡者,而是朝廷悬赏的大案通缉犯,个个来头不小。
他害怕的,不仅是朝廷追责,更害怕的是,这些人一旦进山,自己连当“山寨校长”的资格都要被夺走。
于是他故技重施,好吃好喝一顿款待之后,悄悄打发他们走人。
但他低估了这些亡命之徒的狠劲,更没料到吴用那一肚子的鬼点子。
在吴用一番“激将法”与“人心策动”之下,林冲被推到了刀口的位置上,最终,王伦没有战斗,没有反抗,死得毫无尊严。
他最后望见的是林冲沉默的面孔,吴用冷眼中的漠然,以及寨中众人的麻木与沉默。
没有人为他求情,没有人哀悼他的死。
从他起,梁山告别了“温吞的避世桃源”,转身成为挑战体制的乱世堡垒。
新一任寨主晁盖,本不过是郓城县的一介保正,虽不是什么高官显贵,但在本地却颇具声望。
手下聚了一群草莽英雄,喝酒吃肉,谈天论地,平日里也会打抱不平,颇有几分“绿林大哥”的气质。
但晁盖真正踏进“梁山这盘棋”的那一刻,是他决定动手劫夺生辰纲。
从那一刀劈向朝廷车马开始,他便再无退路。
之后,晁盖带着一帮兄弟躲进梁山,之后又成为了寨主,也从那一刻,他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刚上梁山时,他其实是“坐得不稳”的,王伦死得突然,林冲虽然动手,但背后推手是吴用。
晁盖对吴用有恩,但并不代表吴用就会永远对他死心塌地。
他试图用兄弟情义去笼络人心,用江湖规矩去治理山寨,可梁山早已不是他以为的“乡野义庄”。
宋江的到来,将这一切彻底打破。
宋江上山之时,并非来“投奔”,而是被迫带罪之身。
晁盖救了他,可宋江的人脉、名气,早就超越了晁盖。
这位出身官府、手握笔杆的“及时雨”,无论走到哪儿,都有人称兄道弟。
原本晁盖是山上的老大,但越来越多的好汉,目光却聚焦在宋江身上。
晁盖也看得出,宋江不是那种甘居人下的人,他也察觉到,吴用那颗心,似乎也偏了风向。
可是,他没有选择拔刀,而是选择选择继续扮演那个“塔”的角色,稳住局面,镇住人心。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报仇行动中,晁盖执意要亲自带队攻打曾头市。
他要用这一战证明自己仍是梁山之主,证明他不是“挂名”的寨主,可他的坚持,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一支突如其来的毒箭。
晁盖被抬回山寨时,他没有说太多话,而他最后留下的唯一遗愿是:“谁杀了史文恭,谁接我位。”
这是晁盖最后的挣扎,也是他试图拉回局面的策略,但很快,这句话成了一纸空文。
史文恭尚在,宋江已坐寨主之位,甚至众人连提这件事都小心翼翼,仿佛从未听说。
上位之后,宋江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征战,也不是封赏,而是排座次。
那场名为“定名册”的仪式,实则是一场“分赃游戏”的开场。
他给每个人一个名份,一段封号,一席高低分明的位置,谁是头领,谁是先锋,谁是步将,谁是马军,统统划清界限。
这个体系的建立,让原本松散的兄弟情谊变得像朝廷官府一般,有了规矩,也有了等级。
“人人平等”的口号,还在酒桌上响着;而“高低贵贱”的实际分布,已在大堂上铺陈开来。
只是,这种“体制化”的梁山,也渐渐失去了它最初的味道。
原本这里是被朝廷逼上绝路者的最后归宿,是那些心怀不平者的临时避难所。
而如今,它却越来越像一个官府的翻版,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却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路数。
也只能说,宋江内心的归属,从未在梁山。
他是读书人,他敬重法度,他相信君主,他曾杀过贪官,也曾助人为恶,但那只是被逼无奈。
他从未真正把“造反”视为人生目标,他要的是认同,是赏识,是回归庙堂之高,而不是整日与喽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所以当朝廷传来招安的风声时,他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点头答应。
对于其他人来说,招安是背叛,是低头,而对宋江而言,却是救赎,是归队。
他苦苦等了多年,就是等这一纸来自朝廷的允许,让他能“名正言顺”地脱掉“草寇”的外衣。
他劝众人:“归顺朝廷,是为了百姓不再受苦,是为了弟兄们有个出路。”
他说得声情并茂,许多将领听了都热泪盈眶,但也有人不为所动,像李逵、鲁智深、武松,他们天生桀骜,不愿低头。
宋江知道拗不过他们,便用情谊,用道义,将他们一点点拉上了这条“不归路”。
而这条路,确实没有归途。
被朝廷接纳之后,梁山的兄弟们并未得到应许的荣华富贵。
他们成了“听命办事”的工具,朝廷让他们东征,他们便东征;朝廷命他们南讨,他们便南讨。
一战一战,将一百零八将,一点点推入绝地,黄信战死,燕顺战死,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都战死了。
曾经号称“水泊义军”的108将,如今只剩寥寥数十人,还在苟延残喘。
而宋江,看到这一切,却没有回头的打算,可真正的“回礼”,却来自那杯毒酒。
朝廷最终没有放过宋江,毒酒下肚时,他没有挣扎,没有求饶。
他走得安静,也走得彻底,他没有留遗言,只留下了一道命令,让李逵陪他一同赴死。
而那位最忠心、最憨直的黑汉子,就这样信了他的话,笑着跟了他走,甚至在死前还喊着:“大哥去哪,我也去哪。”
当他与李逵合葬一处,吴用与花荣也紧随其后选择自尽,整个梁山,像是被宋江一手送上了黄泉路,再没有谁能转身走回头。
当一个故事被讲了一千次后,会被遗忘它最初的模样,但《水浒传》不是,它讲的越多,看的越深,其复杂性和隐喻性也愈加明显。
尤其是梁山三任寨主的名字,乍一看毫无关联,细细一品,却暗藏玄机。
首先说“王伦”。
“王”本就是帝王之意,“伦”字则多与道统、纲常有关,亦可引申为“沦落”、“沦亡”之意。
将这两字组合,“王伦”便成了“王朝沦陷”,而他在《水浒传》中充当的角色恰好与这个寓意相呼应。
他是梁山的第一个寨主,虽然只是一个胆小怕事、心胸狭隘的读书人,但正因为他的存在,让梁山的“义旗”有了最初的落脚点。
但他也注定是个过渡者,一个必须被清除的落后代表,王伦死后,梁山才真正走入血与火的时代。
这,像不像一个旧朝的崩塌?
再来看“晁盖”。
“晁”与“朝”同音,这在古代文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替代手法,而“盖”则可解作遮盖、覆盖,更有“推翻”、“取代”之意。
因此,“晁盖”便是“改朝换代”。
在表面上看只是个江湖豪侠的代号,但联系他的角色,他劫取朝廷生辰纲,发动义举,正是对旧体制的挑战。
他代表了草根阶层对不公体制的反抗,他的出现,标志着梁山从逃命之地变为起义之所。
晁盖的“改朝换代”之意,由此显现。
而“宋江”,这三个字,便是整个命题的收尾。
“宋”字明示了朝代,“江”缓缓流动,却也可能奔涌成灾,“江”亦是国之大者,“宋江”,若隐若现的便成了“大宋江山”。
宋江本身就是体制内出身,熟悉律法,笃信儒学;他聚义反贼,却念念不忘招安。
他不是彻底的反叛者,而是一个背负朝廷阴影的人物,正是他牵头招安,带领梁山一步步走入朝廷的圈套,最终走向崩塌。
如果说王伦象征着旧制度的垮塌,晁盖象征着草莽英雄的兴起,那么宋江就是一个“被体制吞噬的希望”。
他试图用忠义捍卫大宋,结果却成了送葬人。
于是,三个名字连起来,就成了一句话:“大宋江山,改朝换代,王朝沦亡。”
不光如此简单,还有一层是“宋朝亡”,这三个字正好是宋江、晁盖、王伦,三个名字的姓氏。
而当这三个名字的姓氏和寓意串联起来时,我们便能读懂作者对整个大宋命运的判断。
这不是一个“可以回头”的国度,它的命数早已写好,忠奸难辨、士民无依、理想不能落地,一切繁华,只是昙花一现。
这也正是《水浒传》的妙处。
当我们再度翻开这本书,再念出那熟悉的三个名字,心中或许会多出一丝敬意。
不仅敬那群铮铮铁骨的豪杰,更敬那位在文字背后的施耐庵。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