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凌晨3点多的纽约布鲁克林,本该是酒吧最喧嚣的时刻,却被枪声瞬间撕裂。8月17日清晨,美国又一次迎来了血腥的周末,一场突如其来的枪击,让三个人当场丧命,九人身受重伤。现场共发现42枚弹壳,至少四名枪手参与,警方在街头寻获一把枪,却至今未能锁定嫌犯。地点在布鲁克林皇冠高地,一个因多元文化而闻名的社区;时间在深夜,警力往往最薄弱;结果是三条年轻性命消逝,数个家庭瞬间陷入撕裂。
纽约市警察局局长蒂施确认,12名受害者年龄从19岁到61岁不等,三名男子已被宣告死亡。枪击案发生在凌晨3点27分,警方抵达时,酒吧内外一片混乱,人群尖叫,地上满是弹壳。初步调查显示,这起案件很可能源自酒吧内部争执,并进一步演变为帮派火拼。换句话说,这不是孤立的激情犯罪,而是美国都市帮派文化与枪支泛滥交织出的又一场悲剧。
冲突点究竟在哪里?首先,枪支问题是绕不开的核心。纽约州被认为是美国控枪最严格的州之一,要求购枪背景审查,禁止大部分攻击性武器,但现实是非法枪支源源不断流入。根据美国酒精、烟草、火器及爆炸物管理局(ATF)统计,纽约市大约90%的犯罪用枪并非本地合法购入,而是来自宾夕法尼亚、乔治亚等宽松州份。法律形同筛子,再严苛的地方立法,也抵不住跨州流通的黑市。第二,社会撕裂和帮派问题是长期毒瘤。布鲁克林是纽约犯罪最活跃的区之一,过去十年虽然整体治安有所改善,但街头帮派仍活跃于夜店、酒吧等场所。警方判断,这次枪击案很可能与帮派势力冲突有关,这种模式几乎是美国大城市暴力犯罪的“标准剧本”。第三,执法困境日益严重。纽约市警察局人手紧张,社区关系紧绷,每次重大枪击案后都会有问责,但实际执法资源难以根治问题。
影响与利害已经不再局限于三名死者与九名伤者,而是全纽约,甚至全美社会对“安全幻觉”的又一次崩塌。美国人每天都生活在“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的阴影里。根据“枪支暴力档案”数据,仅2024年,美国已发生超过600起大规模枪击事件(至少四人中枪)。学校、商场、教堂、酒吧,没有哪一处是真正安全的避风港。对纽约这样一个世界级都市而言,布鲁克林枪击案的直接后果是社区恐慌、商业受挫、警方加压,而间接后果则是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互不信任。消费者不敢在深夜出门,商家担心场所沦为枪击现场,普通家庭开始质疑政府的保护能力。与此同时,美国的国际形象也再次被戳穿——在倡导“自由与安全”的同时,却让枪击成为常态,成为外界眼中的笑柄。
关键变量有三层。第一,枪支管控的制度矛盾。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赋予公民持枪权,但联邦和州的法律碎片化,导致“越州取枪”成为常态。这意味着无论纽约市多么努力控枪,只要邻州放水,非法枪械仍然层出不穷。第二,社区帮派的现实存在。警方判断此次枪击案可能与帮派争端相关,而这类地下势力往往渗透在夜生活场所,警方即便高度戒备,也无法做到实时掌控。第三,政治环境的极化。美国两党在枪支议题上对立尖锐,民主党主张控枪,共和党坚持持枪自由。结果是政策摇摆不定,任何改革提案都在国会中陷入拉锯,最终不了了之。这三大变量叠加,使得纽约的悲剧并非偶然,而是制度性宿命。
纽约布鲁克林的这场血案,只是美国枪支暴力循环的又一个节点。人们在问:“为什么美国频繁发生大规模枪击?”答案却残酷而直接——因为美国的制度性矛盾注定如此。宪法赋权、政治极化、跨州漏洞、帮派文化、执法困境,这些因素共同编织出一个无法挣脱的牢笼。美国政府每一次在悲剧后承诺“加强执法”“改善安全”,最终都化为新的统计数字。三死九伤的布鲁克林枪击案,只是无数起案例中的一条新闻,而它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与一个渐渐麻木的社会。真正的问题不是纽约有多危险,而是美国能否承认——枪支暴力不是意外,而是制度逻辑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