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蜀的深厚底蕴遇见岭南的开放气象,当千年的古典智慧碰撞当代的创新表达,将激荡出怎样的思想火花?8月15日,“千载文脉,古典新声——川粤共读经典”名家对谈活动在2025南国书香节四川主宾省馆举办。
本次活动由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汇聚川粤两地的著名学者,共同探讨如何激活古典文学的生命力,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活动现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四川大学教授谢谦、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董上德以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写作教研室主任杨昊鸥围绕“如何从古典作品里激活千年文脉的传承密码”,结合自身的治学、教学与创作实践,分享了“化旧学为新知”的深刻洞见。
“我主张打破文体界限,用分析戏曲的方法讲诗词,用分析诗词的方法讲戏曲。”黄天骥谈到,让Z世代“怦然心动”的关键在于找到古典作品与现代情感、生活经验的共鸣点。活动现场,黄教授用粤语吟唱了一段岳飞的《满江红》,让广大读者感受到深深的家国情怀与粤语文化的独特魅力。
数十年来,谢谦致力于打破“学术架子”,他指出,文化认同的根基不在高深理论,而在日用伦常之间。以自身经历为例,他曾通过编写《国学词典》、开设面向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的通识课《中华文化——儒学与中国文化》,将高深的文化理论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智慧。“让非文史专业的学生也能轻松理解文化精义、感受文化魅力并生发文化自觉,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一步。”他说。
董上德分享了其解读经典名著的“秘籍”。他介绍,《世说新语》原著信息高度浓缩、人物行为易显突兀,于是,他采取“别裁详解”的方式,将人物放回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考察,结合史书进行深度解读。“原著如压缩的‘海带’,我的工作就是将其还原为舒展的‘海草’,甚至呈现其生长的整片‘海洋’。这种方法让现代读者得以深入理解魏晋人物的言行逻辑与精神世界,拉近了经典名著与当代读者的距离。”
杨昊鸥则介绍了如何将古典文学的素养化为新媒体时代“爆款”文案的实践经验。在他看来,古典散文的精髓可以创造性地转化为视频脚本、网络推文、演讲文稿等“更现代”的内容形式。“前人字斟句酌的心血,终将以新的形式流淌进后来者的创作血液。古典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跨媒介传播潜力。”
南方+记者 戴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