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8日泰国与柬埔寨达成停火协议后,双方于8月4日至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了正式的第二轮谈判。这一轮谈判实际上是由马来西亚上次调解达成的停火协议所延续的关键步骤。然而,在谈判之前,泰柬之间的紧张气氛异常浓厚,双方互相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种氛围对于达成和解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双方的情绪和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首先,我们来关注此次谈判的主要议题。4日至6日,双方将由秘书级团队进行为期三天的预备会,讨论所有相关的问题。而在7日,将举行部长级会议,主要内容是解决边界问题及缓解日益紧张的边境局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马来西亚和美国的代表将在最后一天的会议中作为旁听者出席,这也彰显了国际社会对这一事态发展的关注。
这表明,在为期三天的讨论中,双方可以全面地谈及彼此的矛盾,毫无保留地提出关切的议题。这其中包括柬埔寨经济过于依赖灰色产业的状况、联合打击电信诈骗的可行性以及如何确认双方的停火机制等。最后一天的会议则将集中在泰柬边界的划分问题,是否能够达成明确的界定成为考虑的焦点。
根据《柬华日报》2日报道,柬埔寨方面已接受泰国对会议地点及时间的调整建议。但是,柬方在同意后提出邀请中、马、美国三国的代表参与会议,却遭到了泰国国防部的坚决反对,认为此次会议是双边性质的,不需要外部势力的介入。那么,泰国为何会最初拒绝外部观察者的参与呢?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考虑。
首先,泰国长期以来奉行“灵活大国平衡战略”,对此类外部干预持谨慎态度,特别是对于自身主权事务的影响。在冲突初期,泰国明确表示反对第三方调解,主张通过双边方式解决问题,以避免被贴上“依赖大国”的标签。其次,泰国在冲突初期取得了一定的军事主动权,控制了战略要地如茄子山,并在近期抓获了20名柬埔寨士兵,释放了部分战俘作为谈判筹码,意在通过双边的方式巩固自身的既得利益,减少国际压力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泰国政府在国内舆论对柬埔寨敌意高涨的背景下,必须展现出强硬姿态以安抚民众情绪。
然而,最终泰国还是同意了中美作为观察员的参与,特别是在7日的部长级会议上。根据泰国公共电视台网站的报道,泰方之所以改变立场主要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是美国施加的关税威胁,其次是柬埔寨方面的强烈要求,再者,马来西亚作为轮值主席国能够主导停火,却缺乏强制执行的能力,因此,泰柬双方都亟需中美的背书来增强协议的可靠性。
尽管如此,谈判前夕的紧张局势依然没有得到平息。柬埔寨方面声称,泰国军方计划在柬泰边境多个地区发起大规模军事行动,并已向素林府附近的居民发布了撤离令,而泰国军方则对这一传言进行了否认,明确表示并未发出撤离令。与此同时,柬国防部要求泰方立即释放剩余18名被扣押的士兵,而泰国外交部则表示,拘留行动并未违反停火协议,更符合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相关规定。
面对如此紧张的局势,东盟七国的武官决定在泰柬两国边境进行为期两周的监督,以确保停火协议的执行。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泰国似乎还未满足于现有的局面,希望进一步施压柬埔寨。而柬埔寨则在一定程度上被迫应对这种压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国在大国博弈中能否保持安全,确实需要更加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