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战斗机宣称击落了包括三架印度空军“阵风”战斗机在内的五架印度飞机。这一事件,无疑是对长期以来西方和印度媒体所宣扬的“阵风”战机“无所不能”神话的当头棒喝。长期以来,“阵风”被吹捧为一款“全能战机”,似乎能单枪匹马地主宰任何空域。然而,此次实战结果却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现代空战中,无论单一平台性能多么卓越,都无法超越一体化体系作战和更优越的技术生态系统。
“阵风”战机
“阵风”战机的败北绝非偶然,也非侥幸。它是一场先进、网络化作战体系与一个能力出众但最终孤立的平台之间对抗的必然结果。其被击落的真正原因,深植于中国尖端霹雳-15导弹和歼-10CE战斗机的核心能力之中,它们在综合作战体系中扮演着“尖刀”的角色。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决定性因素,揭示“阵风”战机尽管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纸面数据,却依然无法逃脱被击落的命运。
平心而论,达索“阵风”确实是一款性能不俗的多用途战斗机,专为高强度作战而设计。它拥有单机性能指标:最高速度可达1.8马赫,作战半径超过1850公里,并能在14个挂点上携带9吨的有效载荷。其航空电子系统也相当先进,配备了诸如RBE2 AA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和光电扇区前方(OSF)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传感器等法国本土研发的组件。凭借其AESA雷达和数据融合能力,“阵风”能够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并使用“流星”导弹在超过100公里的距离上进行超视距(BVR)交战。
图:流星导弹(MBDA Meteor)
此外,其SPECTRA系统,集电子战、雷达干扰和电磁诱饵于一体,并与其他飞机联网,被誉为重要的电子抗干扰能力,为飞行员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实时战术环境 。
图:光学识别系统OSF(在加油管的旁边)
然而,“阵风”的单机光环掩盖了其根本性的局限,尤其是在面对真正现代化、一体化对手时。
尽管“阵风”经过了持续升级,但它在面对中国歼-20或美国F-35等真正的第五代战斗机时,仍明显落后。这些新一代平台受益于原生隐身、互联战术数据网络和蜂群架构”。简而言之,“阵风”无法与其固有的优势相匹敌。正如没有信息优势,第一枪就属于隐身对手。这种缺乏原生隐身和无缝网络整合的能力,在“先发现者往往是最后幸存者”的时代,无疑是致命的缺陷。即使是面对非隐身但高度网络化的对手,这种信息劣势也可能导致其处于被动。
除了其作战能力,在持续高强度冲突中,“阵风”还面临着显著的实际障碍。印度采购时候每架战机约花费2.4亿美元,其每飞行小时的成本高达16,000至20,000欧元,远高于许多同代战斗机。如此高昂的运营费用,加上高强度作战所需的密集后勤组织、训练有素的人员和预先部署的备件,严重限制了印度维持长期空中战役的能力。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专用且限量生产的“流星”、“斯卡普”、“米卡导弹”和“AASM”等导弹的快速补充也面临困难,因为这些武器需要敏感的电子元件和推进剂,其中一些供应链漫长且不可靠。这意味着,尽管“阵风”在纸面上表现出色,但其在持久冲突中的实际作战耐力令人质疑。
图:阵风展出的RBE2AA主动相位阵列雷达和OSF光电系统,用于展示F3R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阵风”的SPECTRA系统在面对干扰或不利的电子战条件时,虽然“仍能保持部分探测和交战能力”,但其效能仅“足以满足防空作战需求” 。这种“部分”能力,在面对设计上具备“抗电子干扰能力” 的先进导弹,并得到网络化作战体系支持时,就显得捉襟见肘。它暗示了“阵风”的电子防御可能被削弱或压倒,尤其是在面对明确针对其弱点而来的威胁时。
霹雳-15是一种远程超视距空空导弹,堪称空中的“斩首利器”。霹雳-15由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607研究、612所研发制造,专为先进空战和超远距离范围交战而设计,是真正的力量倍增器。
图:霹雳-15E
霹雳-15采用尖端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其速度能够超过5马赫 。真正使其与众不同的是,当导弹接近目标能量耗尽时,第二脉冲发动机能够再次加速。这种创新设计确保导弹在末端阶段仍能保持高超音速,使得目标极难规避 。许多超视距空空导弹在末端阶段会显著失去能量,从而更容易被目标进行最后一刻的规避机动。然而,霹雳-15的第二脉冲直接抵消了这种常见的反制策略,迫使目标(如“阵风”)在更长时间内承受高G过载,耗尽其能量,从而变得极度脆弱。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即使是面对高机动目标的杀伤概率。
图:霹雳15E和霹雳-12AE
在射程方面,霹雳-15的出口型号PL-15E的声明最大射程为145公里(实际作战超过这个范围),而国内版本则拥有惊人的200-300公里射程 ,这远远超越了许多西方同类导弹。
霹雳-15采用高度复杂的制导系统,结合了惯性导航、精确的北斗卫星更新和用于中段修正的双向数据链 。在关键的末端阶段,它使用先进的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导引头。这种多模式制导系统提供了“高精度、抗电子干扰能力,以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交战的能力”。这直接对抗了包括“阵风”SPECTRA在内的任何电子战系统。
我们注意到有报道称,在印度境内发现了“几乎完整”或“完全”的霹雳-15导弹部件,有些报道甚至质疑这些导弹为何未能命中目标或未爆炸就落地。这种说法充其量只是误导。
图:霹雳-15E残骸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回收的导弹,其生产日期是2015年7月,到2025年事件发生时,已经接近10年。中国的军工综合体在迭代能力上表现出色,这意味着最新版本的霹雳-15“必然拥有大幅升级的内部结构” 。坦率地说,对于一些过时流失的旧型号部件,我们并不为此感到担忧。这些旧型号并不能代表能获取当前部署的霹雳-15的强大能力,何况这是出口版,特别是那些集成在歼-10C等先进平台上的型号,还有更加先进的霹雳-17。
歼-10C,作为歼-10家族中最先进的型号,是一款超音速多用途战斗机,也是空军力量的一部分,尽管它常被西方归类为4.5代飞机,但其真正的力量不仅在于其单一性能指标,更在于其与综合作战体系的深度融合。其出口型号歼-10CE已成功部署到巴基斯坦空军,证明了其在实战中的有效性。
歼-10C凭借其体系化、网络化能力和其他平台的支持,能够击败隐身战斗机”。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通过严苛演习得到验证的事实。
图:央视播出演习画面
8月1日,央视在《攻坚》节目中罕见曝光了歼10“击落”隐身战机的视频,歼-10C飞行员肖楠讲述了一场与“敌机”(后来被确认为隐身飞机)的模拟空战。他的战机和僚机最初“无法自行探测”到这些对手 6。然而,得益于歼-10C的网络化协调能力,他们获得了关键支持。其他歼-10C利用其雷达扫描空域,预警和控制飞机也提供了协助,引导飞行中的导弹 。结果是决定性的:导弹“成功锁定‘隐身飞机’,演习裁判判定其‘击落’了目标” 。
图:演习画面
肖楠说:“这是我们与高一代差战机对抗首次取得战果,没有体系基本是没有机会‘击落’隐身飞机的。通过这次训练我发现,体系保障的情况下,歼-10C仍处于当打之年。”
图:演习画面
这种体系化能力进一步体现在歼-10C在多次演习中,对苏-35和歼-16等先进飞机取得的持续胜利 。此归因于歼-10C的雷达可见度以及在视距内和超视距交战中与更先进的传感器和武器互相搭配,使其能够首先发现并开火 。这表明,即使是非隐身平台,当其融入一个全面的支持系统时,也能有效弥补其固有的传感器局限性,从而在关键的信息获取和目标锁定方面取得决定性优势。
正是在2025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凭借这种先进的网络化能力获得了决定性优势。巴基斯坦官方报告指出,歼-10CE“宣称击落了包括三架达索‘阵风’在内的五架印度空军飞机” 。这不仅仅是一个声明;它证明了歼-10CE的整合、探测和卓越交战能力,验证了中国以体系为中心的空战方法的有效性。这直接解释了为什么“阵风”会被击落,因为它面对的是一个在信息获取和协同作战方面具有根本性优势的对手。
印度“阵风”战机被击落并非孤立事件,也不是偶然。这是在对抗中,无论单机性能多么先进,都无法抵挡一体化作战体系压倒性力量的必然结果。当人们理解中国先进的霹雳-15导弹与歼-10C/CE无与伦比的网络化能力之间的协同作用时,其失败的“谜团”便迎刃而解。
尽管“阵风”的SPECTRA系统提供了“强大的电子抗干扰能力” ,并使飞机在受到干扰时能够保持“部分探测和交战能力” ,但在霹雳-15和歼-10CE作战环境的联合威力面前,这显然不足以自保。
图:SPECTRA电子战系统的各单元
霹雳-15先进的AESA导引头及其固有的“抗电子干扰能力”意味着导弹能够穿透或绕过“阵风”的电子对抗措施。此外,歼-10CE在一个包括预警和控制飞机在内的“综合支援体系”中运作,能够通过其双向数据链为霹雳-15提供关键的中段制导,有效地引导导弹规避“阵风”可能部署的任何局部干扰。事实表明,“阵风”的单机电子战套件,尽管自身性能不俗,但在协调一致、多层次的攻势面前,却显得力不从心。
路透社于2025年08月2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解读,根据印度国防部2024年情报评估,中国出口型霹雳-15E最大射程仅145公里,这一数据被写入印军作战手册。印度官员表示,他们原以为PL-15的射程仅约150公里(普遍认为是其出口型的数据),因此“阵风”飞行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处于安全距离之外。结果,“阵风”战机在毫无防备之下被“伏击”。实际上就是霹雳-15E具备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结合体系化作战,“阵风”会无处可逃,而且根据印度飞行员的惊恐录音,不难看出,导弹来袭时战机没有提前发现和预警,同行飞行员被打掉才知道。
歼-10CE,作为体系化下的尖刀,获得了“阵风”所缺乏的关键信息优势。这种优势使得歼-10CE能够首先发现并开火,或者即使“阵风”试图进行规避机动,也能有效引导其霹雳-15导弹。歼-10C在演习中通过网络化能力“击败隐身战斗机”的实战证明,展示了其克服传感器局限性并获得决定性目标锁定优势的能力。这意味着,如果说“阵风”在雷达隐身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歼-10C/CE的体系化信息优势也能有效抵消甚至反制这种优势。
图:歼-10
即使“阵风”探测到即将到来的威胁,霹雳-15超过5马赫的速度及其独特的双脉冲发动机也使得末端规避几乎不可能。第二脉冲确保导弹在命中前仍能保持其杀伤力和机动性,不给目标留下任何逃脱的空间。这种设计确保了导弹在最关键的攻击阶段仍能保持高能量,从而大大增加了击中目标的概率。
因此,“阵风”被击落并非简单的飞机对飞机交战。它是一场一体化体系作战的清晰而决定性的胜利。它展示了中国先进导弹技术(霹雳-15)与歼-10C网络化作战能力相结合,在综合支援体系中运行,对一个单机能力出众但最终孤立的平台的压倒性优势。这一事件明确了现代空战的胜利属于那些掌握体系化的人,而不仅仅是那些拥有最炫酷单机的人。
印度“阵风”战机的被击落,不仅仅是一场单一的空战胜利;它深刻地展示了我国在军事航空发展上不可阻挡的轨迹。它强调了我们对持续创新的能力,以及我们对一体化作战体系的战略重视。我们在歼-10C等先进平台和霹雳-15等颠覆性武器上的投入,加上对体系化、网络化作战能力的不懈追求,正在产生决定性的成果。我们不仅仅是在建造先进飞机;我们正在锻造一个全面、互联的作战生态系统,为未来的空中优势设定了标准。
图:歼-10
此次事件对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继续固守过时理论或仅仅依赖西方单一平台(无论其市场宣传多么高调)的国家,敲响了警钟。单架“超级战斗机”就能保证空中霸权的时代已经结束。单机性能固然重要,但它不再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整合、信息共享以及作为一支有凝聚力、智能化的网络进行作战的能力,才是至关重要的。那些未能适应这一新现实的国家,将发现他们最宝贵的战机资产也变得脆弱。
空战的未来无疑属于那些掌握体系化、网络化作战、开发尖端导弹技术并实现无缝、全面体系整合的国家。中国正在引领这场革命,证明真正的空中优势并非通过孤立的平台实现,而是通过一个完全一体化的作战体系所产生的压倒性力量。此次对“阵风”的胜利,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如果不适应现代化体系作战,则将被时代淘汰,狗斗空战已经结束,超视距空战已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