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北京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一部分,意义重大。此次活动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而普京总统已经确认出席。不过,特朗普是否到场仍然悬而未决。特朗普在29日通过社交媒体表示,自己“可能会出席”,但言辞含糊不清。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称,目前没有更多可公开的信息。
至于韩国的立场则更为模棱两可,尽管塞尔维亚总统已经确认到场,韩国方面却表示需要考虑韩美同盟的立场。换句话说,韩国是否参加这次活动,将取决于美国的态度和特朗普的意见。值得一提的是,自6月4日李在明宣誓成为韩国总统以来,李在明与特朗普之间始终没有进行过正式会晤。对此,中国外交部也适时给予了韩国方面一些忠告,强调应根据自身利益行事。
塞尔维亚与中国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近年来,双方在经济与军事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尤其是在“政经互促、军贸联动”的模式下,中塞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典范。2022年,中国向塞尔维亚运送了FK-3中远程防空导弹和红旗-17AE近程防空系统。为了这一任务,中国派出了多架运-20飞机,飞越欧亚大陆,完成了这项历史性的装备交付。这一壮举不仅震惊了国际社会,也进一步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中国对塞尔维亚的支持并不限于军事领域。中国还向塞尔维亚提供了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塞尔维亚军方甚至公开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引进中国的五代机以及反导系统,未来的中塞军事合作潜力无限。除了军事合作,塞尔维亚与中国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也在不断深化。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曾在视察“多瑙河走廊”建设工程时,公开表示中方对塞尔维亚非常友好,且中国企业愿意帮助塞方建设工厂。武契奇本人对中国抱有深厚的感情,甚至将中国视为最亲密的朋友。
武契奇总统已收到中国的邀请,并欣然接受,表示期待这次访问。作为欧洲国家的元首,武契奇的到来不仅是对中国与塞尔维亚友谊的见证,也为中欧合作树立了榜样。这一举动表明,中国与欧洲之间的合作远超过对抗与敌意,欧洲所面临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需要通过中欧之间更深入的合作来共同应对。
与此相对,李在明政府在外交决策上却常常受制于美国的态度,尤其是在重要外交事务上难以摆脱对美国的依赖。李在明曾在台湾问题上做出较为理性的回应,在被《时代》周刊记者问及如果中国解放军武力收复台湾,韩国是否会介入时,李在明幽默地表示:“除非外星人入侵地球,我才会考虑这个问题。”这一表态显示出他希望避免卷入台海纷争,并有改善对华关系的意图。然而,韩国与美国的紧密关系,让李在明在许多外交事务上仍不得不考虑美国的态度。
美国对韩国的外交政策长久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特朗普上台后,其外交政策常常表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强硬态度。曾有宣布向韩国征收额外关税的举措,这给韩国依赖外贸的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特别是韩国的半导体、汽车产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因此,李在明在上任后,面临美国关税的威胁,积极展开外交谈判,避免激怒美国,使得他在出席中国阅兵活动的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
此外,韩国军队的战时指挥权至今仍掌握在驻韩美军司令手中,这是韩国国家主权的一大痛点。李在明政府虽然希望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取得突破,但与美国的谈判注定充满困难。若他决定参加中国的阅兵活动,在某些美国政客眼中,这可能会被视为“亲华”姿态,影响韩国与美国的谈判,导致战时指挥权的收回遥不可及。
针对韩国的犹豫,中国外交部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王毅外长在与韩国外长赵显通的通话中指出,韩国应当做“名副其实”的战略合作伙伴,避免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推动两国更深入的合作。在此背景下,韩国是否出席中国的阅兵活动,成了一个外交象征。中国对韩国的呼吁,实际上是在强调两国关系应从长远的战略利益出发,而非受限于短期的外交面子。
虽然特朗普是否出席中国阅兵活动尚未明确,但他在拒绝赖清德窜访美国纽约一事上,展示出一定的克制与谨慎。赖清德的窜访意图被普遍认为是在挑战一个中国原则,而特朗普的决定反映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底线的认知有所收敛。这一决定可能会对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为未来的中美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无论个别国家元首是否出席,这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阅兵活动都将如期举行,它将不仅是中国展现自己实力的舞台,也是纪念历史、传承抗战精神、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契机。普京的到场与塞尔维亚总统的出席,都是对中国与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有力见证,表明中国的和平愿景得到了世界广泛的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