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俄罗斯总理在黑龙江岸边视察时,指着中国的一侧,立即对随行的官员下达了一道严令:“与中国的联通,刻不容缓”。这句话似乎预示着两国之间的联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三天后的一个惊人消息传来:一架从俄罗斯出发的客机在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领土上失联,机上49名乘客至今下落不明,而俄罗斯方面的搜救行动看起来显得相当迟缓。
根据7月24日俄罗斯紧急情况部门发布的消息,一架俄罗斯安-24型客机在阿穆尔州失联。阿穆尔州与中国黑龙江省之间隔着一条河流,直线距离非常近。目前,关于这架失联飞机的具体失联时间、失联位置以及乘客名单中是否包括外籍人士等信息,俄方都没有公布。而从俄方展开的搜救工作来看,给人一种迟缓的印象。虽然这架飞机载有4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但俄罗斯方面仅派出了一架米-8直升机和一个12人组成的小型搜救队伍。
阿穆尔州的面积约为36.19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三个韩国的面积之和。就这片广袤的土地而言,俄方派出的搜救力量显然显得远远不足。除非,俄罗斯方面已经掌握了飞机失事的具体位置。果然,这个推测并没有错。仅仅六个小时后,俄方搜救队就找到了飞机的残骸。初步报告显示,机上所有人员均未生还。
从这一点看,俄方搜救行动显得缓慢,原因可能是他们早已知道飞机的坠毁地点以及机上没有幸存者的事实。那么,这架飞机究竟是怎么失事的呢?俄罗斯远东运输检察院表示,事发时,飞机正在靠近滕达机场进行第二次进近,准备降落。之后,飞机与塔台和地面雷达的联系突然中断。部分消息人士指出,飞行过程中并未发出任何紧急信号,但这不能完全排除劫机的可能性。飞行过程本身没有任何异常,只有在飞机即将降落的时刻才与塔台失去联系。对于这种情况,专家认为有三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种是人为干预。在历史上,飞机失事中确实有因人为干预而导致的案例,比如马航MH370事件,外界普遍认为飞行员可能有意关闭了无线电设备,使得飞机失联。如果飞行员操作不当,关闭了应答机等设备,也有可能导致与地面的通信断开,甚至机组人员因误操作而发生晕厥现象。类似的情况也曾在中国的MU5735航班中出现,飞机在两分钟内急速下坠,机组人员因过载无法回应地面的呼叫。
第二种可能是环境影响。比如太阳风暴、电离层扰动等因素,可能会干扰飞机的HF通信系统;而雷暴天气也可能对VHF信号造成影响。事实上,MH370失联之前就曾报告过类似的静电干扰。
第三种可能是飞机故障。如果飞机的电力系统或者导航系统发生故障,飞机很可能会与地面失去联系,而这种情况也可能是本次失事的根本原因。根据俄罗斯航空部门的介绍,这架失事的安-24客机机龄已经达到了50年,而且俄罗斯航空局还曾延长过该机型的适航证有效期,延续至2036年。
按国际标准,现代窄体客机的设计寿命一般为25到30年,而俄罗斯的这架安-24显然远超其设计寿命,依然在服役,这显然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安-24是一款苏联时代的飞机,最初设计于1958年,1960年开始批量生产。该机由基辅“阿维亚尼特”飞机制造厂和乌克兰乌德飞机制造厂等公司生产。而如今,俄罗斯已不再具备生产这种飞机的能力。因此,俄罗斯仍然依赖这些老旧飞机,可能正是因为没有能力替换它们。
俄乌冲突的爆发使俄罗斯暴露出了其现代工业体系的巨大短板,也可以说,俄罗斯的工业实力已然大不如前。以俄罗斯的情况来看,这种操作似乎不仅反映了经济困境,也暴露了其在维护民航安全和现代化方面的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