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中传集团七二五所生产车间,“全国技术能手”贺智涛在操作智能焊接机器人。
“焊王”王安永在钻研特殊材料焊接技术。
□本报记者 王向前 文/图
目前,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6000万人以上。
这支规模庞大的技能人才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但还存在诸多缺口,尤其是适应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需求的数字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依然稀缺。其中,焊工是缺口较大的工种之一。在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最缺工”职业中,焊工屡次进入前十。
焊工被称为“钢铁裁缝”。7月15日至17日,“技能照亮前程 豫见精彩未来”——2025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举行,在车间一线,记者与多位焊工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发展现状。
一名焊工的技能成长
在中铁装备高端制造产业园的铆焊车间里,弧光闪烁,焊花飞溅。7月16日,王安永正专注地调试新一代智能焊接设备。
“焊接是现代工业中至关重要的连接技术。”他介绍道,不同材料需要不同的焊接技术。尤其是如今科技不断发展,新材料、特殊材料不断应用到工业领域,导致焊接难度增大,对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这些难题已难不倒他。工作10多年来,他参与了包括“春风号”“彩云号”等600余台国之重器——盾构机核心部件的焊接,成功解决了超厚板焊接、异种钢焊接等多项行业技术难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正是对王安永高超技能的最好证明。
所有技能的提升,都源于勤学苦练。2013年,24岁的王安永加入中铁装备。他利用一切时间钻研焊接电流、电压的微妙变化,反复实践立焊、横焊、仰焊等不同焊接手法,虚心向师傅请教每一个细节。
“我追求每道焊缝都是艺术品,平整、光滑,尽量消除瑕疵、不留隐患。”在汗水与焊花交织的成长路上,他迅速成长为能够驾驭各种高难度焊接任务的技术骨干。2023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王安永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一个行业的人才短缺
现在,技术精湛的王安永,不仅收入远超预期,更实现了人生价值。
“公司目前有焊工近2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焊接人才。他们有知识、技能强、敢创新,为创新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铁装备集团盾构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牛雪顶说。
不过,让王安永等人引以为傲的焊工职业,却是社会上人才缺口较大的工种之一。据钢结构行业协会统计数据,目前“60后”与“70后”焊工合计占比高达61%,“80后”占26%,“90后”仅占13%,技能人才梯队面临断层风险。去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钳工、焊工、养老护理员等一线技工普遍短缺。
人才短缺症结何在?王安永分析,焊接技术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依赖于大量的实践操作经验。培养一名合格焊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和实操才能熟练掌握各种焊接技巧。这种高难度的技术门槛就限制了从业人员的数量。此外,虽然焊工收入稳定,但工作环境相对艰苦,也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另外,焊工入行门槛看似不高,但实际上对技术要求颇高。尤其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精密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焊工的专业技能要求日益提升。一些人从业者跟不上这种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局面。
一代“焊王”的诞生与传承
即使是辛苦的焊接工作,也能创造美好生活和职业成就。
王安永讲了一个细节。随着制造业智能化浪潮的兴起,中铁装备引进了先进的焊接机器人。然而,在盾构机核心部件,尤其是超厚板焊接领域,机器人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他迎难而上,投身于智能焊接机器人在刀盘驱动箱焊接上的应用难关,经过与技术人员、机器人厂家反复研讨,进行了上百次试验,最终成功将智能焊接技术应用于刀盘驱动箱,显著提升了焊接质量和效率。
“掌握并突破智能焊接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也是技能人才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他坚定地说,“拥抱时代,紧跟变革,焊工要做智能焊接新浪潮的弄潮儿。”
在王安永的推动下,智能焊接已广泛应用在中铁装备盾构机关键部件的制造中,探伤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效率提升约20%。王安永个人也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焊工到智能焊接领军人物的转型。
牛雪顶说,必须把焊工放到重大项目中进行锤炼。公司通过制度筑基、平台赋能、机制创新、生态滋养四维联动,全面畅通技能工人“学、练、赛、评、晋”成长通道,着力锻造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焊工技能铁军。
如今的王安永已成为公认的“焊王”。依托工作室平台,他悉心培养新一代焊工,近50名徒弟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这些徒弟各展所长,正朝着成为新一代“焊王”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