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为受灾居民家中清淤消杀。刘彤摄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上津镇鑫晨宾馆安置点内,73岁的郭丰梅老人正和同屋的刘文秀拉着家常。不久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暴雨中,老人被刘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李青富从齐腰深的洪水中救出。
7月9日,郧西县上津镇、香口乡等地突遭强降雨袭击,导致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凭借有效的预警和应对措施,郧西县成功转移992户2780名群众,在道路坍塌、房屋被埋、通信中断的险境下,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经受住严峻考险,实现了人员“零伤亡”。
“五级叫应”筑起安全防线
灾害预警的第一道防线,离不开千千万万双日夜警惕的眼睛。
7月9日凌晨4时多,上津镇绞肠关村党支部书记、灾害信息员金明红被雨声惊醒后便难以入眠。
“河水突然变浑了!”6时40分,金明红在巡查中发现异常。她凭借应急培训赋予的警惕,意识到潜在危险。
8时发现雨势加大后,金明红一边组织群众转移,一边呼叫其他村干部,分头到包保村逐户排查。8时30分,她果断转移郭家沟口5户村民,2小时后2000方泥石流就将其中3户房屋掩埋1米多深。
灾害信息员的专业素养,成为生死之间的关键因素。
李青富在巡查中发现山体垮塌、沟水浑浊这一泥石流的强烈信号,立即组织受威胁的36人撤离。2小时后,3万立方米泥石流咆哮而下,瞬间吞噬7户房屋。
上津镇负责人介绍,此轮暴雨全镇共安全转移157户579人,其中集中安置69户199人。
郧西县建立的县、乡、村、组、户“五级叫应”体系,如同敏锐的神经网络,将预警末梢延伸至最末端的生命个体。
依托“30分钟滚动预报、10分钟风险提示”机制,此次极端强降水过程中,150余万条预警信息如疾风骤雨般覆盖14.5万人次,为转移避险争取了黄金时间。
“三个撤离”打通生命通道
当暴雨撕裂大地,转移指令的有效执行关乎存亡。郧西县严格执行“三个紧急撤离”铁律——危险隐患点强降雨时紧急撤离、隐患点发生异常险情时紧急撤离、对隐患点险情不能准确判断时紧急撤离。
在香口乡湖岭村,灾害信息员柯昌平巡查发现岭沟口滑坡局部变形,险情一触即发,他毫不迟疑组织6户10人紧急撤离。在槐树林特场范家坪村,当村党支部书记寇章国发现山体土体溜滑、掉块的险情时,他敲响铜锣逐户通知,仅用1个多小时便将18户60人带离险境。
打通应急避险救援最后“100米”,依靠的是预案的落地生根与全民的应急素养。
绞肠关村在应急部门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洪涝灾害等应急预案,并每年根据实际情况修订,组织所有在家村民参加演练。这使得每个村民都有了应急避险意识,清楚险情发生时的逃生路线和方法。
灾情发生后,省应急厅立即派工作组赴一线查灾核灾,调拨折叠床、毛巾被等救灾物资星夜驰援一线,指导郧西县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郧西县迅速启动“应转必转、应转尽转、应转快转、不漏一人”的生命救援机制。第一时间在上津镇成立前线指挥部,县委主要领导驻点指挥调度,150余名党员干部率先组成突击队,为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赢得先机,在齐腰深的水中连续奋战72小时,累计转移群众2000余人。
多方协同重建温暖家园
集中安置点内,“有荤有素”的伙食、24小时值守的医生、常备药物和换洗衣物,让受灾群众感受到家的温暖。
1200余名支援者36小时恢复90%通信,电力供水部门24小时抢修主干管网,社会各界捐赠物资源源不断……洪灾过后,救援与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大灾之后防大疫,150人的医疗队对淹没区、安置点实施地毯式消杀,发放消毒药品,严防次生疫情。洪水退去后,16个村(社区)的清淤消杀、房屋鉴定、道路修复等工作全面铺开。
7月16日下午,在刘家湾村小马家沟,郧西县应急管理局16名干部顶着40度的烈日高温,为受灾居民家中清淤消杀。他们争分夺秒,每天吃饭都在受灾一线,就着矿泉水快速吃完盒饭,便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受灾群众也积极自救。刘家湾村1组受灾群众陈贤云家中,洪水泡坏了所有电器。她和丈夫从江苏赶回后,白天叫来亲友一同清理家中淤泥,晚上回到政府安置点休息。陈贤云说:“暴雨突袭时,家里只有80岁的婆婆留守,幸亏及时逃到山上,只要人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党员干部的脊梁、八方支援的暖流、群众自强的力量,正汇聚成重建家园的强大合力。
唯有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应急体系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将责任压实到最末梢,让预案从纸上跃入人心,方能在灾难突袭时,以科学有序的响应,托举起人民群众安全的方舟。(张沛 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