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印度一架飞往伦敦的客机起飞后不到一分钟就坠毁,撞上一所医学院,机上260多人遇难,只有一人幸存, 这是印度自1996年以来最严重的航空事故。
近一年来,全球航空动荡,多起事故让公众开始重新审视飞行安全问题。
在每一次严重事故背后,我们都习惯找“直接原因”——是不是飞行员操作失误?是不是发动机出毛病?是不是天气太差?
但真正经历过系统设计的人都知道:
真正的灾难,往往是很多“小问题”连起来,才酿成的“大事故”。
比如一个传感器设计得不太合理,另一个报警机制没有触发,再加上应急操作流程不够清晰……这些问题单拎出来都不算“致命”,但一连串发生,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正是Systems Engineering for Commercial Aircraft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
本书第三版于2025年推出
https://sourl.co/x9AgYU
查看本书电子版:https://sourl.co/x9AgYU
Systems Engineering for Commercial Aircraft为Taylor & Francis推出的航空工程领域权威专著,其作者Scott Jackson是一位长期参与波音、NASA项目的系统工程专家。他的出发点很简单——把飞机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看,而不是一堆零件的组合。
在他看来,飞机不是“修好了每个部件就万事大吉”,而是必须:
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些看似“幕后”的事,是怎样一环一环地决定了飞机的安全。这不是一本只有工程师才看得懂的书,它用大量实际例子和场景,告诉我们:
为什么飞机系统要像“拼图”一样搭建
你知道飞机起飞前,光是“能不能升空”这个功能,就涉及动力、导航、空气流通、起落架、飞行控制、通信系统等众多子系统。
任何一个配合不顺,都会出问题。而这些,光靠经验是搞不定的,必须系统地设计、验证、调整。
为什么“风险”不能靠感觉,而要靠提前模拟
很多事故,其实早就有“苗头”——只是系统没有意识到,也没有设计“万一出错怎么办”。
这本书特别强调一点:
真正危险的,不是系统坏了,而是系统“以为自己没坏”。这句话在很多事故中都一语成谶。
一旦发生故障,飞机真的能“自救”吗?
书里用了一个词——“弹性”(resilience),简单说就是:
这些设计出来,不是为了“看上去更高科技”,而是为了在真正危险的时候,能争取多出一秒钟的生机,多挽救一条生命。
这本书里,你会看到这些真实并且扎实的内容:
Systems Engineering for Commercial Aircraft提醒我们:
安全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安全飞行不是理所当然,而是设计出来的奇迹。
购书↓
https://sourl.co/QKa8kh
Scott Jackson
美国南加州大学(USC)系统架构与工程项目的兼职副教授、国际系统工程理事会(INCOSE)的研究员。他代表USC和INCOSE参与基础设施安全伙伴关系(TISP),致力于寻找方法使关键基础设施能够抵御恐怖袭击和自然灾害(如飓风和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