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联时期由军事工业研制的米格-23战斗机,很多人脑海中可能浮现出的印象就是这款飞机性能平平,难以令人惊艳。其根本原因在于米格-23在与同期西方战机,特别是美国战斗机的实战对抗中表现并不理想,往往显得勉强应付。如果没有仔细翻阅专业资料,很难发现它在战场上有过特别突出的战绩。
然而有趣的是,虽然如今米格-23在大众心中的口碑并不算好,但在它刚面世的那个年代,包括航空界内的专家们,对这款飞机却普遍给予高度评价。那么,这背后究竟是因为什么呢?接下来,我想简要聊聊这个话题。
谈及米格-23刚问世时普遍获得好评,我们必须从它诞生的历史背景谈起。大家都知道,在米格-23出现之前,苏联空军主要装备的是我们熟悉的米格-21战斗机。虽然米格-21在推出初期性能不俗,实战表现也还算合格,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款飞机不可避免地显得落伍。一个重要的落后标志,就是米格-21未能采用当时非常流行的变后掠翼技术,同时其雷达探测距离也过于近,限制了战斗机的作战能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航空工业开始着手研发能够替代米格-21的新一代战斗机,这项工作大约始于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简单来说,这项研发工作的结晶就是我们开篇提到的米格-23。
不用多说,既然米格-23是为取代米格-21而研发的,那么它在技术指标上自然优于前者。米格-23不仅推重比更大、飞行速度更快,而且其搭载的雷达性能也大为提升。得益于先进雷达和装备了射程约30公里的R-23空对空导弹,这款飞机具备了当时其他型号战机所不具备的中距空战能力。虽然这种中距作战能力与现代战机相比仍显稚嫩,但正是凭借这一能力,米格-23才能在中东地区与早期F-16等战机交锋时,尽管经常处于劣势,却依然能保有一搏的资本。
更为关键的是,苏联航空工业在设计米格-23时,尽可能地将变后掠翼技术运用到这款飞机上。米格-23成为苏联第一款成熟采用变后掠翼设计的战斗机。简言之,变后掠翼技术允许飞机根据飞行状态调整机翼角度,从而优化空气动力性能。不过,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米格-23的机翼角度调整需要飞行员手动操作,而不像国外同期机型那样实现了自动调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飞行员的操控负担。
因此,不论米格-23存在多少不足,仅凭借其具备先敌开火的中距空战能力和成熟的变后掠翼技术,能够在当时赢得广泛赞誉,也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除了中距作战和变后掠翼技术的优势,米格-23的起飞滑跑距离也大幅缩短,从原先的约1000米减少到仅500多米,几乎减半。众所周知,战斗机的起飞滑跑距离越短,意味着其能在更短的跑道上完成起飞,这对于战场部署和快速反应能力至关重要,战争环境下的意义无需多言。
虽然米格-23的技术水平较米格-21有了显著提升,但坦率讲,技术进步通常伴随着更复杂的系统和更高的故障率。因此,许多资料指出米格-23机载设备的故障频发,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不能期待一款飞机在变得更加先进的同时还能保持绝对的可靠性——“人无完人”,飞机也一样,这没有什么值得苛责的。
说到速度,虽然苏联早在米格-19时代就实现了超音速飞行,但米格-21的飞行速度并没有显著提升,顶多能达到约2倍音速。米格-23采用了R-29涡轮喷气发动机,使其最高飞行速度达到了2.35倍音速。虽然相较于米格-21的2倍音速提升有限,但距离后来米格-25的2.5倍音速已不算差距太大。
米格-23相比米格-21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变化——机体重量的大幅增加。米格-21的重量约6吨,而米格-23则突破10吨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型战斗机。虽然更重的机体会带来飞行性能上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满足了苏联空军对多用途和更大作战载荷的需求。
诚然,米格-23在实战中的表现令人失望,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其实战缺陷暴露之前,依靠优秀的纸面参数,苏联仍大量将其出口至多个国家装备其空军。由于当时这些国家缺乏购买更先进飞机的渠道和能力,米格-23一直服役至今,一些国家依旧在使用这一时代的机型。
尽管苏联解体已超过三十年,那些依然使用米格-23的国家,虽然在零部件供应上面临困难,但并未出现大规模的使用障碍。这反映出,当年米格-23被指责“难用”可能更多是因为人为管理和维护上的问题,而非飞机本身设计的绝对缺陷。
时至今日,米格-23诞生已超过半个世纪,这款飞机依然能够飞翔于天空,偶尔执行军事任务,足以证明当年对它的赞誉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实至名归。
正因为部分国家至今仍在操作米格-23,美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不断从全球各地收集这种战机带回国内进行研究。无论如何,这些现象都反映出米格-23刚问世时获得高度评价的事实。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一位美国中将在驾驶收藏的米格-23时不幸坠机身亡。可以说,米格-23“击败”一名美国高级军官,这可是苏联其他战机难以企及的独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