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的内容均来源于可靠的资讯,具体的资料将在文末附上。
7月17日,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明确表态:若西方允许乌克兰使用其远程武器对俄境内深远目标进行打击,俄罗斯有权对提供武器的国家的军事设施实施报复性打击。她特别强调,北约卫星数据链为乌军导弹提供精准目标定位的行为,已被俄方视为“技术介入”。因此,武器供应国将需要为其行为承担一切后果,包括可能的直接军事冲突。
那么,哪些国家可能会成为俄罗斯打击的对象?普京政府将会采取何种应对措施?根据英国媒体的透露,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在私下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询问,如果美国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乌军是否能对莫斯科或圣彼得堡发动袭击。泽连斯基简洁明确地回应:“我们能做到。”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一场私人募捐活动中对捐赠者表示,如果普京不停止行动,美国的炸弹可能很快会落到莫斯科的屋顶。这番话与他上台时所宣称的“24小时内解决俄乌冲突”以及暂停对乌军援、试图与莫斯科改善关系的态度截然不同。
近期,美国又将焦点转向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特别是其原油的70%出口流向问题。中国作为俄罗斯天然气和煤炭的最大买家,而印度则正承担着替代中国的能源订单。若这两国的出口遭受美国关税的重压,俄罗斯的经济命脉将会遭到实质性的影响。而特朗普则宣布,\"爱国者导弹\"将在几日内运抵乌克兰,北约也承诺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导弹弹药。根据德国媒体的透露,德国的防空系统也将在数周内交付。这一系列举措意味着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可能将面临全新的变数。
然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访问中国时却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表现出冷嘲热讽。他提到:“50天期限?我们之前也经历过24小时、100天的期限。”这表明,俄方对于外部压力的反应已经不再是轻易妥协。事实上,俄军近期已经在扎波罗热地区展开了三年来的首次全面地面进攻,前线的紧张局势已经远远超过了外交言辞的范畴。
不仅如此,俄罗斯方面还明确表示,如果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打击俄国的大城市,俄罗斯将对美国本土的军事目标实施“对等报复”。这一威胁意味着,如果第三方国家进一步卷入这场冲突,可能会加剧美俄之间的直接对抗,破坏冷战结束以来的战略默契。特朗普也在5月目睹俄军空袭日托米尔致12人死亡后,在社交媒体上痛斥:“普京疯了!他无缘无故地在杀人。”这一言论与他之前对普京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两人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克里姆林宫则回应称,特朗普的言论可能是“情绪化的反应”,毕竟曾经相互称赞“聪明且有胆识”的两位领导人如今已是隔空交锋。
俄方的“红线”聚焦在武器使用规则上,乌克兰军队手中的美国制造的陆军战术导弹具有300公里的射程,能够覆盖俄罗斯边境200公里深的军事目标。这些导弹的精准打击依赖于北约卫星实时提供的目标定位数据,因此俄罗斯外交部明确表示,当外国技术人员参与目标定位时,武器提供国就已经触及“技术介入”的底线。更有分析指出,联合国宪章第51条承认各国自卫的权利,但并未明确规定武器供应国应承担的责任。因此,俄方也拿出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的案例来进行反驳。当时,美国以相同的理由轰炸了卡扎菲的住所,俄方发言人质疑道:“除了美国,谁还能指责俄罗斯违法呢?”
同时,克里姆林宫也早有预兆,准备应对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例如,俄罗斯副外长里亚布科夫曾明确表示,俄方不会接受类似“最后通牒”的谈判方式,并且如果外交无法达成目标,俄罗斯的“特别军事行动”将继续推进。这意味着,莫斯科不仅在战场上占据了优势,而且在外交博弈中也把军事行动作为谈判筹码。
与此同步,俄罗斯高层频繁访问朝鲜,这一动作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有军事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此举可能是为了寻求补充弹药。与此同时,乌克兰议会也决定将战时状态延长90天,并暂时退出《禁止地雷公约》。这一决策预示着更为残酷的地面战争可能即将到来。
特朗普威胁对俄实施关税制裁的举措,也遭遇了普京早已预设的应对策略。中俄两国的本币结算已经突破了80%,美元在欧亚能源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正在被迅速侵蚀。中国如今已经成为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最大市场,占据了俄原油和煤炭出口量的40%以上。在欧盟实施第18轮对俄制裁时,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称:“俄罗斯已经具备了抵抗制裁的能力。”此外,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更是直言,西方的制裁不会改变俄罗斯的立场,“对基辅的打击将更加有力”。
目前,俄罗斯的导弹月产量已突破250枚,远远超过战前水平。而朝鲜也继续向前线提供1200万枚炮弹。相比之下,德国国防部长承认,北约的弹药储备仅足够支持三周的高强度作战。这意味着,俄罗斯在军事物资方面的储备远超过西方国家的供应能力。
尽管中国外长王毅在7月15日与俄外长会晤时重申“对话谈判是唯一出路”,但对武器打击权的争议没有作出明确表态。中国始终坚守三项原则:中俄贸易是主权行为,不容他国干涉;坚决反对任何胁迫手段;如果美国实施制裁,中国必将进行反制。
---
信息来源:
1. 中国新闻网,2025年07月18日,关于俄外交部的相关报道;
2. 环球时报,2025年07月09日,关于特朗普与普京的交锋;
3. 京报网,2025年07月16日,关于特朗普对俄罗斯的最后通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