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之变:绍兴体制与南宋中兴》郭祥瑞 浙江人民出版社
绍兴元年(1131年)正月二十日,宋高宗赵构与辅臣闲聊,他说,靖康中他入宫见宋钦宗,谈到了金军南侵,劝宋钦宗离开汴梁,躲避金军锋芒,但宋钦宗说,他要守护社稷,绝不能出走。结果金军兵临城下,汴梁被包围时,宋钦宗给他写了一封信,后悔当初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宋高宗借此感叹:“那个时候小人当道,鼓动皇帝用兵,不自量力,才导致今天的祸端。”这次闲聊,无意中透露了宋高宗的心里话,自保一直是他的行动准则。至于什么国家大义、江山社稷、北上复国、帝王面子,在自己的安全面前都不堪一击。从这块看,宋高宗的所作所为都围绕着这一点。也揭示了宋高宗“不顾一切向金国求和”的决策逻辑,勾勒了皇权从流亡脆弱到专制集权的蜕变轨迹。
历史作家郭祥瑞所写的《临安之变:绍兴体制与南宋中兴》聚焦于建炎四年(1130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年)这段时间。建炎四年,金人搜山检海无功而返,想一鼓作气灭亡宋朝的计划破灭,标志着南宋进入实质性的建国期;绍兴十二年,岳飞被杀,宋金签署和平协议,南宋完成建国进程,完成了国家重构,正式建立了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政治体制、军事体制,奠定了基本的文化形态和意识形态。本书则将这段时期的历史,全方位展现给读者,南宋初期激烈的政治、军事、文化震荡,揭示南宋疆域上偏安、政治上独裁、文化上沉滞的形成过程和内在逻辑。在这段纷繁复杂的历史中,重新咀嚼被标签化被印象化的刻板印象。
通常人们认为宋高宗的一味求和是懦弱的象征,如果从建国建制从自保安全感这块出发,我们能看到的是宋高宗在政权存续的问题下进行的抉择。南宋立国之初面临三重绝境:外患上,金军“搜山检海”的追击使朝廷一度流亡海上,而“郾城大捷”等胜利仅是战术性反攻,金军骑兵优势难以全面突破,南宋长江防线的脆弱性决定了持久战不可行,收缩能稳住长江,出击则会暴露弱点。
内忧上,北宋灭亡后军阀割据势力兴起,虽然五代藩镇割据的惨痛教训在前,但即便朝廷不分封,盘踞在各地的盗贼流寇地方武装也不一定听朝廷的,已经形成了藩镇之实。比如淮西游寇李成,已成朝廷大患,但仍被招安封为舒州、蕲州、光州、黄州镇抚使,李成领了朝廷的命,另一边却在进犯江西。那些相对听话的“正规军”,在这种政局下也逐渐演变成带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事集团,比如岳飞的后护军,作为朝廷军队,却一直被称为“岳家军”,这些冠以私人性质的军队之间明里暗里互相攻击、兼并、抢夺资源。淮西兵变、苗刘兵变等事件更是暴露了朝廷对军队既依赖又失控的情况。
皇权合法性上,赵构以亲王身份即位一直缺乏正统性加持,尤其是徽钦二帝皆在,宋高宗怎么能叫建国,他这个皇帝位子随时会遇到挑战,不满的文臣大有人在。其权力依赖南方士族支持,初期“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权力”,唯有进入稳定阶段才能重塑权威。绍兴和议的本质是地缘政治平衡的产物,宋金均无力消灭对方,和议以称臣纳贡换取休战,使南宋得以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书中通过剖析宋高宗,也解释了他心目中理想的君臣关系,从中也能看到他对于岳飞、秦桧的不同态度。在张浚上任宰相后,宋高宗用姚崇和唐玄宗的故事举例讲给宰执听,表示自己信任宰执们,交给你们的权力你们就去用。而对于盛唐的败落,宋高宗认为这并不是专委宰相,相权过大的问题,而是委托给了错误的人的问题。北宋政治一般是有两个宰相,互有分工,互相掣肘,皇帝要平衡他们之间的势力,确保自己的权力。而南宋宰相大多数时间只有一个,权力很大真的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源于宋高宗对于皇权和相权的理解。
由唐至宋,尤其到了南宋时期,基本上旧贵族世家的势力烟消云散,中央拥有绝对权力,可以说这一时期,文官的权力在皇帝的控制范围内,而武官只要结束前期的战争就能回收兵权,再次回到北宋那样皇帝对于文武的绝对控制中。对于杀岳飞,书中总结,最重要的本质就是宋高宗指挥不动,岳飞在自己军中的影响力超过了皇帝。甚至岳飞被免了兵权任枢密副使后,并没有主动表态交兵权,还与原部下有联系,这让一心想回到“祖宗之法”结构中的宋高宗非常戒备。
文官尤其是相权,在秦桧之前,宰相犹如走马观花,始终没有实现宋高宗心目中的君臣关系,直到秦桧出现。宋高宗将权力委托给他,让整个朝廷变成了皇帝和宰相的二人舞台。皇帝是宰相的绝对主人,宰相则是皇帝的代理人,服从的是皇帝的意志。皇帝通过代理人秦桧垄断决策,形成“独裁模式”。当然,秦桧也绝非权倾朝野,作为代理人,一方面他要执行好皇帝的意志,契合高宗需求的“南自南,北自北”策略,迫害岳飞、镇压主战派等行为均属执行皇权意志。另一方面,代理人毕竟也是人,对于宋高宗这样的人,一旦代理人势大,他就会抛弃代理人,甚至让代理人作为政治的替罪羊。
《临安之变:绍兴体制与南宋中兴》揭露南宋建国建制的代价,其积极面在于结束战乱、稳定经济、重建官僚体系,使南宋延续152年国祚;但消极面更值得深思,思想管控导致“文化创造力衰退”,转向内在保守,权相专政成为南宋“印象”,根源在于宋高宗赵构的君臣代理人设想,以“莫须有”杀害忠良也瓦解了士大夫精神气节,让北上抗金从全民的爱国情怀变成了皇家的政治手段,展现了专制集权在危机中的生成逻辑。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