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式“入伏”了。从7月20日至8月18日,今年的“三伏”共计30天,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三伏天。究竟什么是“三伏”,为何有的年份有30天,有的年份却有40天?三伏更短了,今年夏天究竟会更热还是更好过?文汇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施韡。
什么是“三伏”?
据介绍,所谓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用我国古代历法的“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自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末伏自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夹在初伏和末伏之间的就是中伏。
史记中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意思是阳气旺盛,阴气全面受到压制,藏伏于地下。因此“三伏”也就成了盛夏的代名词。
今年的三伏从7月20日开始到8月18日结束,初伏从7月20日至7月29日,中伏从7月30日至8月8日,末伏则从8月9日至8月18日,三伏总长度为30天。
据统计,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为什么前十年的三伏有40天,今年却只有30天呢?施韡表示,这与中国传统历法中三伏天的划分方式有关。
“三伏”天数怎么算?
专家介绍,三伏天的长度要么是30天,要么是40天,日期完全来源于中国传统历法的定义。
中国古代用“干支”来纪日,由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循环,连续不断地给每一天命名,60天一个循环,这就是“六十甲子”。“庚日”就是天干为“庚”的日子(如庚子日、庚丑日等),每10天必定会出现一个庚日。
三伏天的长度变化由干支纪日法和节气之间的间隔共同决定。每年初伏、末伏时长都是10天,但中伏的时长并不固定:如果夏至与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三伏就有30天;若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有20天,三伏就变成40天了。今年的夏至与立秋之间只有4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三伏只有30天。
“三伏”更短,夏天更好过?
三伏天常被民间称为“最难熬的日子”,三伏之热,民间称为“溽热”,即闷热、潮湿,就像在蒸笼和烤箱里一样。从气象上来说,三伏天一般在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这一段,包含了小暑、大暑、立秋等一年中最热的几个节气。
但施韡也强调,从三伏的定义就能看得出,它只是由历法确定,并不与实际的气象关联,只能代表气候上进入了盛夏,并不能指示这段时间到底晴热干旱,还是凉爽多雨。事实上,还没入伏,全国各地已经高温警报不断。他建议大家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做好消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