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百度,中国陶都就是宜兴。在中国陶瓷界,陶都宜兴、瓷都景德镇长期以来一直是约定俗成的存在,可见宜兴陶、景德镇瓷在其历史、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长期处于鹤立之态。
不过,探究陶都宜兴、瓷都景德镇称呼的由来,并未有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明确认定。特别是陶,这个中国古老且流传至今的存在。数千年来,宜兴陶瓷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特别是当代产业兴旺、文化灿烂的现象,应当是难以复制的。宜兴冠以陶都之名,名副其实。
行业都会在国内的起源
我们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就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而因盛产某种东西而冠以都市之名,那时我并没有听长辈说起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工业建设的高潮,钢都鞍山、锡都个旧、盐都自贡等独具特色的工业产区纷纷涌现。而陶瓷虽属于轻工业,但涉及寻常百姓的实际生活,周恩来总理非常重视全国陶瓷业的恢复生产和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和重大部署,引导全国陶瓷业发展。当时,作为全国重要陶瓷生产基地的宜兴和景德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力恢复陶瓷生产,以满足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的民生需求。特别是宜兴,在江苏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陶业迅速壮大。自此,宜兴和景德镇依托完备的陶瓷工业基础、庞大的产业群体和巨大的产业贡献,在全国八大陶瓷产区中脱颖而出。陶都宜兴、瓷都景德镇之名应运而生,其后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共识。
宜兴成就陶都之名诸要素
亘古通今的宜兴陶业。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宜兴骆驼墩遗址,其发掘充分证明宜兴制陶有7300多年的历史。千年陶瓷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陶瓷生产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西周时期参与了陶向瓷质飞跃的进程,隋唐时期瓷业、陶业俱佳,宋时以陶为主形成了“宜兴窑”“均山窑”等著名窑系,其后名品迭出、名匠辈出,流派众多,紫砂、均陶、美彩陶等多种名品进入“中国陶瓷百花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大力推进陶瓷发展的过程中,在行业推动下,上世纪50年代,上海天原化工厂的化工陶器车间(江苏省宜兴非金属化工机械厂前身)整体迁移至宜兴。江苏省还专门在宜兴全面推进恢复生产传统青瓷和研发现代精陶的项目,并获得成功。这些都大大加速了宜兴陶业的发展。长期以来,陶瓷一直是宜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和文化名片。
全链整合的产业基础
远古的宜兴先民依山傍水,筑窑制陶,脉络延绵,薪火不息,在各个发展时期保持着完备的陶瓷产业链。民国时期已建有专科的陶瓷学校和陶瓷研究机构,陶瓷矿宕遍布宜南山区;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等数十家陶瓷研究机构活跃在陶瓷创新领域;江苏省陶都中等专业学校、宜兴市丁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担负陶瓷人才培养重任;传统陶瓷和现代陶瓷兼具、品种齐全,列全国各大陶瓷产区前茅,其中工业陶瓷为国内多个高端科技领域服务;陶瓷机械制造、网络陶瓷销售、现代快捷物流运输,从上游陶瓷原料精炼到终端产品智造,实现全产业链闭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还把工业陶瓷专业委员会设在宜兴,依托江苏省陶瓷研究所和丁蜀镇,为全国工业陶瓷企业服务。
梯次储备的陶瓷人才
宜兴拥有各类陶瓷技术专业职称的人员达8000多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7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1人,省工艺美术大师96人,省陶瓷艺术大师188人,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连续六届评选“陶都宜兴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历年评选出的十佳青年陶艺家、优秀青年陶艺家和技术能手达600多名,成为陶瓷技术队伍各个梯队的中坚力量。
星光灿烂的陶瓷文化
1988—1998年,宜兴率先在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中连续举办“中国宜兴陶瓷艺术节”六届,这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之后因多种原因停办,2013年恢复并改名为“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至今已连续举办11届,因其卓越的文化元素和巨大的国际影响力,被国家评为“十大节庆”品牌。此外,宜兴还举办了世界壶艺大赛、国际陶瓷花盆艺术节、中国陶瓷特色小镇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蜀山古南街、前墅古龙窑、陶二厂、黄龙山矿址公园、中国陶都陶瓷城、金沙寺遗址、陶祖圣境等,承载着宜兴灿烂的陶瓷文化。
陶瓷品牌的持续涌现
自古以来,以紫砂为代表的宜兴陶瓷为世所贵。1983年,数十件(套)紫砂、均陶、青瓷进入中南海紫光阁并长期陈列。2007年,十件国大师作品捐赠故宫博物院,捐赠者上了故宫名人墙。2012年,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印象中国·宜兴紫砂大展”。供春壶、仿古壶、石瓢壶、掇球壶、鱼化龙壶、井栏壶、风卷葵壶、梅报春壶、提壁壶、一捆竹壶十大紫砂老品牌风靡全国。曲壶、高风亮节壶、楚汉风韵壶、年轮、禅墩·唯心、华径、四方开片壶、五代诗韵留香壶、韵竹提梁壶 、鼎馨壶等紫砂十大新品牌张扬宜兴魅力。以团队精神打造的“艺萃”彩陶、百年利永、范家壶庄、季畅园、龙德堂、九隽紫砂、珽珽茶器、紫玉金砂、长青藤、颐鑫等聚力打造“中国陶都”国际IP,以品牌升级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可以说,宜兴陶瓷悠久的历史、不断的传承、特色的产品、灿烂的文化、雄厚的产业基础、庞大的产业群体,铸就了中国陶都。
陶都宜兴的地位及其在国内外的影响
( 1915年 )
宜兴陶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其后多次在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举办的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在国际上有着很大影响。
( 1953年12月7日 )
中国第一届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在闭幕会上,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五彩陶、四川荣昌陶(现改称重庆荣昌陶)被国家轻工部领导称为“中国四大名陶”。宜兴陶在全国陶类产品中居首,这也是陶都宜兴起因之一。这几年,“四大名陶”在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发起并组织四个产区轮流举办的传承创新评比活动中,日益焕发时代的光彩。这一活动已成为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每年必办的项目。
( 1958年 )
陶都人民公社成立,其辖区内建有“陶都工业大学”,校区在丁蜀镇民主路红光桥北堍沈家大院西侧,至今保存完好。一些冠名“陶都”的企事业单位、学校、商业门店随处可见,可见“陶都”之名在宜兴被广泛使用和人民群众普遍认可。1958年8月21日和1962年9月14日,《新华日报》先后发表《陶都丁蜀镇传来喜讯》《陶都增产农村日用陶新品种》新闻。
为了扶持宜兴陶瓷的传承发展,当时江苏省轻工厅在宜兴设立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江苏省宜兴陶瓷研究所、江苏省宜兴陶瓷学校,同时江苏省供销社在宜兴设立江苏省宜兴陶瓷采购供应站。这些冠以省名的机构,一直护航着宜兴陶瓷的发展,当时虽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但也证明了党和政府对宜兴陶瓷的关心,以及对宜兴陶都地位的维护。
( 1963年11月4日 )
《人民日报》发布《陶都增产日用陶器》新闻。197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胶片电影纪录片《新闻简报》第27号专门推出《今日陶都》,这些都是国家级媒体对于陶都宜兴的认可。其时,全国各地的报纸杂志亦有大量陶都宜兴的新闻报道和专访,主要有《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北京日报》《羊城晚报》《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仅上海的《解放日报》先后就有《古老陶都新添光彩》《陶都“金花”在沪展销》《陶都丁蜀镇》《陶都花盆吸引美国客人》《陶都宜兴在改革开放中焕发光彩》《陶都紫砂经济真红火》《陶都宜兴购壶记》等,《文汇报》自1985年开始先后有《重振陶都声誉》《陶都确定“七五”技改规划》《陶瓷之都、东方明珠》等报道,冠陶都宜兴的新闻层出不穷。
( 上世纪80年代初 )
著名戏剧家阿甲先生回到家乡宜兴,我陪同他参观了宜兴陶瓷陈列馆(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前身)、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精陶厂(江苏宜兴精陶有限公司前身),他留下了“秀雅浑朴,今古同陈”的题词,后来又为做壶的亲属题写了“紫泥陶瓷、出自丁蜀、既雕且琢、巧而浑朴、亦在我手、亦在书屋、冰心一片、清明磊落”的墨宝。1988年,著名报人徐铸成先生来宜兴紫砂工艺厂参观时,题写了“陶都瑰宝,故乡生辉”的墨宝。
( 上世纪90年代 )
著名国画大师刘海粟在宜兴题词“陶都宜兴,东方明珠”。199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为丁蜀镇题名“陶都明珠”。2006年,时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长杨自鹏为宜兴题词“中国陶都”。
( 2011年8月13日 )
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颁证仪式在北京钓鱼台举行,授予景德镇、宜兴、龙泉等为数不多的传统陶瓷生产地“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的荣誉称号并颁发牌匾。2024年4月17日,2023胡润全球陶瓷榜在上海发布,宜兴成功入选“全球十大艺术陶瓷城市”。
( 2009年起 )
“陶都风——宜兴陶瓷艺术展”分别在北京、上海、无锡、深圳、台北、香港举办,陶都声誉一时轰动,长期效应至今不减,而著名艺术家韩美林书写的“中国陶都,陶醉中国”,也成了2013年恢复“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时最响亮的广告语。许多文学家、大学文科教授都说:“中国,也只有宜兴有资格推出这样响亮的文化品牌。”
陶都瓷都之争轶事
2004年4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广东潮州“中国瓷都”称号,此举引起了全国各大陶瓷产区乃至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作为传统的瓷都,景德镇反应尤为强烈,陶都宜兴很是担忧。
为此,2005年,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组织各大陶瓷产区形成南北两个考察组,赴各地陶瓷生产基地考察,最后会集潮州就此事展开研讨,会议就是否续评陶都未有定论。其后,在广东佛山再次举行此类评选时,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代表在会上提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都。评选瓷都不能以体量大为主要标准,应当从陶瓷历史、陶瓷文化、工艺特色、社会贡献、国际影响等诸多方面去考量。”会议就是否续评陶都再次未有定论,此事不了了之。2006年,景德镇举办“2006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并以“博览世界陶瓷精品、弘扬千年瓷都文明”为主题,影响巨大。
综上所述,陶都与瓷都早有定论,在众多媒体平台经常出现北方陶都、南方瓷都,或六大、八大瓷都的消息,人们只是笑笑而已。
宜兴,“陶都”之名当之无愧。
我深信,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地位不断提升,以及非遗保护力度加大,作为传统工业、特色产业的宜兴陶瓷,它的魅力不仅不减,而且愈发光彩夺目。任其时移世变,陶都,是宜兴永远的称号。
(作者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来源 | 看宜兴
摄影 | 山外山影像
作者 | 史俊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