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百度搜索)
“瓜子大王” 洽洽食品最近的日子不太好过。
据央广网7月17日报道,这家以瓜子闻名的零食巨头交出了一份刺眼的成绩单 ——2025 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预计在 8000 万至 9750 万元之间,与去年同期的 3.37 亿元相比,同比跌幅高达 71.05% 至 76.25%。
更令人揪心的是扣非净利润,同比降幅直接冲到 79.85% 至 85.86%,预计仅有 4000 万至 5700 万元。这是洽洽食品自 2011 年上市以来,中期净利润跌幅最大的一次,消息一出便在市场掀起不小的波澜。
对于业绩的断崖式下滑,洽洽食品在公告中直言不讳:罪魁祸首是原料采购价格的飙升,这直接导致公司毛利率大幅缩水。
翻看过往财报会发现,“原料成本上涨” 早已是洽洽食品的 “老熟人”,多次出现在业绩解释中。
压力从一季度就已显现。今年一季度,洽洽食品收入同比下滑 13.76%,净利润更是暴跌 67.88%。到了二季度,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净利润的跌幅还在进一步扩大,仿佛一场止不住的 “滑坡”。
洽洽食品在多个场合都毫不遮掩地倾诉着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
在 2025 年 4 月的投资者活动上,公司解释一季度收入下降,一方面是春节错期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去年一季度销售收入基数较高。而净利润的下滑,主要是葵花籽和部分坚果原料采购价上涨,使得毛利率同比、环比双降。
到了 5 月的投资者活动,新的麻烦又找上门。公司透露,内蒙古区域葵花籽收获期遭遇连续阴雨,不仅让葵花籽霉变率上升,还导致原料产量下降,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成本这座大山,压得洽洽食品有些喘不过气。
洽洽食品的葵花籽原料采购有两种模式:一部分是 “公司 + 订单农业 + 种植户”,另一部分则依赖代理商和合作社。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合作采购模式让公司对原料的质量和成本把控能力变弱。就像手里握着一根不结实的线,想牵住原料这只风筝,总有些力不从心。
好在洽洽食品已经意识到问题,公开表示将优化采购模式,加大直采比例。希望通过更直接的采购方式,在源头掌握更多主动权。
面对成本压力,洽洽食品不是没动过脑筋,提价就是它祭出的一招。
翻开历史,2018 年,旗下香瓜子等八个品类提价 6%—14.5%;2021 年,葵花子系列产品提价 8%—18%;2022 年,葵花子系列又整体提价约 3.8%。
可提价这张牌,效果越来越不明显。2017—2023 年,洽洽食品的毛利率像坐过山车,从 29.89% 爬到 33.26% 的高点,又在 2023 年跌至 26.75%。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认为,当下消费市场环境中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如果只是一味提价而缺乏质量提升、体验优化等配套价值升级便会导致产品性价比优势丧失。
在渠道布局上,洽洽食品也在求变。
作为从商超时代成长起来的老牌企业,经销渠道一直是它的 “现金牛”。但 2024 年,公司开始加大直营渠道布局,这一年直营收入同比大增 38.29%,达到 14.62 亿元,占比提升至 20.51%。
然而,直营渠道的增长背后,是毛利率的下滑。2024 年,直营渠道毛利率同比下降 4.32%,降至 25.01%,比传统经销渠道低了 4.74 个百分点。
尤其是电商这个重要的直营渠道,毛利率仅 19.39%,远低于线下 30% 左右的水平。渠道调整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
当下的洽洽食品,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化解原料成本上涨的危机,如何在渠道调整中找到平衡,如何重新点燃业绩增长的引擎,都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市场的目光,正紧紧盯着这家 “瓜子大王”,看它能否拿出魄力与智慧,走出困境,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