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以来,全国多地遭遇高温“烤”验,从华南到东北均陷入持续“炙烤模式”。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漠河甚至出现过35℃的高温、吉林省也创同期平均气温历史最高纪录,河南大部地区本周迎来持续性极端高温,多地体感温度远超预报数值……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 受访者供图
今夏的高温成为了大家热议的焦点。今年高温为何如此凶猛?该如何应对持续性高温天气?极端天气是否将成为常态?
7月17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从气象学专业视角解析高温背后的科学成因和本轮高温的五大特征,并回应“体感温差”等热议话题。
提问一
今年高温整体上有何特点?
红星新闻:今年夏天,我国从南到北多地都出现了高温天气,黑龙江漠河甚至也出现过35℃高温。从气象学角度看,如何总体描述今年夏季高温的特点?
许小峰:是的,今年夏季的高温确实表现出强势特征,7月以来(7月1—13日),全国大部地区以“暖干”为主,全国平均气温23.1℃(偏高1.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高(仅低于2022年)。
从整体来看,可以归纳出五个特征:第一,覆盖范围广,不仅仅局限于华南、华东,连华北乃至东北都频繁出现高温;第二,持续时间长,多地连续出现高温日,达到极端气候事件的标准;第三,气温偏高幅度大,许多地方较常年偏高2至4℃,局地甚至超5℃;第四,频频打破历史极值纪录,比如漠河35℃、吉林创下同期最高平均气温等;第五,副热带高压北跳早,造成北方闷热天气早于往年,公众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温度。
提问二
今年高温天气的成因是什么?
红星新闻:有观点认为,这次大范围高温的“主谋”是副热带高压系统,你能具体解释一下今年副高的异常表现吗?
许小峰:确实如此,副热带高压是此次高温的重要推手。2025年夏季的副高表现出几个异常点:第一,它北抬时间早,较往年早了10天以上,影响到黄淮、华北、甚至东北;第二,强度也显著偏强,引起大气增温显著;第三,位置相对稳定,如最近副高在西南至江淮一带稳定,使得热量不断积累,西南至长江流域持续高温;第四,与北方中纬度高气压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大范围晴热少雨的态势。
红星新闻:今年东北地区也出现了多日高温天气,让很多从南方前去“避暑”的游客感到意外。比如吉林省连续高温、26.2℃的历史同期最高平均气温,这是怎么回事?
许小峰:同以上原因大体上是一致的。副热带高压与北方高压通向叠加,造成我国北方大部地区高温发生偏早,强度也超过以往均值。
提问三
持续高温为何难消?
红星新闻:像东北一些地方的高温近日已经降了下来,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持续高温,这种持续性又是由什么导致的呢?
许小峰:持续性高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大气环流非常稳定,阻塞形势多,天气系统移动性差;第二,地表干旱反馈作用强,土壤缺水会导致地面升温更快,蒸发降温机制减弱;第三,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尤其是夜间温度降不下来,形成“热夜”;第四,昼夜温差缩小,热量在日夜之间无法有效释放。
提问四
极端热浪是否会越来越常见?
红星新闻:当前,我们应对高温的机制和能力还存在哪些短板?
许小峰:我们目前已有较为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多部门联动机制,比如气象部门的高温预警、疾控部门的健康建议、电网的应急调度等。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如热健康问题研究分析还不够深入,高温下针对脆弱群体的服务还有待加强,一些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还需改进,适应当下气候趋势。此外,公众应对高温天气的健康知识普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红星新闻:今年这样极端的热浪是否会越来越常见?从长远来看,该如何应对?
许小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和已有研究看,极端热浪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在上升,像2025年这种级别的高温事件,将来可能不再罕见。社会应从多个层面进行调整。
一是城市规划方面,要发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增加绿地、水体、白色屋顶等降低热负荷的设计;二是能源系统方面,要提高韧性,比如建设更加高效的输电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冷却设施;三是农业种植方面,需调整品种和播种期以适应高温风险;四是公共健康层面,要建立完善的“热风险地图”和应急响应机制,提升全民适热能力。
提问五
为何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高?
红星新闻:很多公众反映“天气预报说38℃,但感觉像45℃”,甚至有网友质疑是否“刻意压低数值”。请问这种“体感温度超高”的情况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许小峰:这种“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更高”的现象,是多种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第一是空气湿度高,会抑制人体汗液蒸发,导致散热困难;第二是风速很弱,空气流动差,体热更难散发;第三是预报温度是气象站观测的标准温度,一般会低于公众所在的区域,特别是在热岛效应显著的城区,较气象站所测温度高出几度是正常的。
提问六
如何防范热射病?
红星新闻:高温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尤其是热射病越来越受到关注。热射病的发病是否与气温有明确的线性关系?哪些人群风险最大?
许小峰:热射病的发生并不简单取决于气温,而是由气温、湿度、风速和暴露时间共同决定的。当湿球温度(也就是考虑湿度后的温度指标)超过35℃时,人体几乎无法通过出汗降温。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几个小时,就会造成严重的中暑甚至热射病。高风险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和儿童,以及户外高强度劳动者。我们建议这些人群在高温期间尽量减少外出,并及时补水和降温。
提问七
能源和基础设施面临哪些挑战?
红星新闻:河南等地出现的“地面煎蛋”“路面爆裂”等现象,这些极端热环境对能源和基础设施有哪些挑战?
许小峰:极端高温确实对基础设施和能源系统构成多重挑战。比如道路方面,沥青在高温下软化,容易出现路面起拱、开裂等问题,甚至影响交通安全。电力方面,空调等降温设备大量使用导致负荷激增,变压器、线路等设施容易超负荷运行,存在局部供电风险。同时,热岛效应使得城市晚间降温困难,能源需求在24小时内居高不下。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 实习生 王佳一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