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退休人员养老金的计算问题,表面上只是一个数学计算问题,其实要仔细研究和考察啊,这还真是一门比较大的学问。对于很多退休人员来说,自己的养老金是怎么计算的,由哪些组成部分,大家好像没有兴趣去关注,其实关注了也没有用,因为根本看不懂。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设计来看,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也是很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研究热点课题。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是三驾马车运行的模式,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参保不同的养老保险,享受不同的养老保险待遇。在养老保险的三驾马车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i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又统称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两种社会养老保险的因为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缴费比例是一致的,退休条件的规定是一致的,养老金计算的方式基本上是一致。
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人员,在达到法定的退休条件之后,退休后的养老金都是分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个部分,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还要计算过渡性养老金。
由于过渡期的性质不一样,视同缴费年限的起点计算不一样,视同缴费指数的计算办法不一样,企业职工只有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才能计算过渡性养老金,除极少部分人以外,从总体上来说,基础养老金都会大幅度高于过渡性养老金。
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不一样,由于是从2014年10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的,个人账户建立时间也是2014年10月1日,个人账户建立之前的工作年限全部计算为视同缴费年限,所以从2014年10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都是过渡性养老金要高于基础养老金,即使是在2025年退休的工作人员,也是过渡性养老金要高于基础养老金。
认真分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会大幅度高于基础养老金,就要对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办法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办法是,养老金计发基数加上本人的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乘以缴费年限乘以1%,其中本人的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是养老金计发基数乘以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1%是基础养老金的计发系数。
比如的养老金计发基数为8000元,本人的平均缴费指数为1.5,本人的指数化缴费工资就是8000元乘以1.5为12000元,再加上养老金计发基数8000元除以2,平均值为10000元,每缴费一年按照1%来计发,每缴费一年的基础养老金就是100元,如果缴费40年,每月的基础养老金就是4000元。
机关事业单位的过渡性养老金是按照养老金计发基数乘以视同缴费指数,乘以视同缴费年限乘以过渡系数,过渡系数最低为1.2%,最高为1.4%,一般经济发达地区普遍为1.2%,经济落后地方为1.4%。
比如养老金计发基数还是8000元,部分地方视同缴费指数要高于实际缴费指数,假如视同缴费指数为1.8,视同缴费年限为30年,过渡系数为1.4%。过渡性养老金等于养老金计发基数8000元,乘以视同缴费指数1.8等于14400元,乘以视同缴费年限30年等于432000元,每视同缴费一年按照1.4%计发,视同缴费年限30年等于6048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养老金计发基数是一样的,基础养老金是按照累计缴费年限40年来计算的,但计发系数只有1%,每月基础养老金只有4000元,过渡性养老金计发基数相同,但视同缴费指数高于平均缴费指数,过渡系数是1.4%,虽然视同缴费年限只有30年,但过渡性养老金为6048元,比基础养老金高2048元。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过渡性养老金大幅度高于基础养老金,主要有三点因素。
一是计算办法不一样。基础养老金的基数是按照养老金计发基数和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计发的,指数化缴费工资被平均以后,基数会大幅度减少。
二是缴费指数计算办法不一样。基础养老金是按照视同缴费指数和实际平均缴费指数的平均指数来计算的;过渡性养老金是按照视同缴费指数计算的,视同消费指数高于平均缴费指数,本人的视同缴费指数工资要高于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和养老金计发基数的平均值,计发基数大幅度提高。
三是过渡系数不一样。基础养老金是每缴费一年发给1%基础养老金,这是全国统一的;过渡性养老金是每视同缴费一年发给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的1.4%。
综上所述,由于基础养老金是按照养老金计发基数和本人平均指数化缴费工资作为基数,每缴费一年发给1%,过渡性养老金是以本人视同缴费指数化缴费工资作为基数,每视同缴费一年发给1.4%,计算办法的不同,是过渡熊养老金大幅度高于基础养老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