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一年年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又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日前,某博主发起了一场创意写作活动,一位在工地工作的60岁大爷抽到的是1957年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篇没有任何华丽辞藻修饰的作文,却被网友咀嚼出了人性的温度,直呼“写得像余华”“看了眼泪忍不住”。
他写母亲生前的劳累:“母亲啊,一辈子就没闲过,天不亮就起,摸着黑才歇,家里家外操不完的心,穿得永远是洗得发白,补了又补的衣裳。”
也写自己的劳累:“我在城里干了大半辈子苦力,扛水泥、扎钢筋、爬脚手架,身上肩上全都是老茧,累是真累,可想想母亲当年端那口大铁锅的劲儿,想想她冻得发抖还咬牙撑到天亮的样子,我这力气就又上来了。”
写对母亲的想念,也写自己的心愿:“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30多年没叫过妈妈了。我想着,等哪天我扛不动水泥了,就回村里挨着那堆土躺下,没准那时候我再叫妈妈,她就能听见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来自山西太原市古交市某村的农民。当地村民们称他为“安老三”,今年六十多岁,当年家里兄弟姐妹一共八个。他读过高中,当过兵,退伍回家后务农种地,也常去城里打工。
这样一篇文字朴实的作文,一下子打动了网友。网友们纷纷留言,分享自己对母亲的情感,有人表示“读着大爷们的作文,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平时总是嫌她唠叨,可现在才明白那是爱的表达”;也有人感慨“大爷们的文字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最能打动人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被看见的“草根文学”群像
安大叔并非个例。近年来,这种“草根文学”现象持续升温。
58岁的农民工刘诗利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以朴实无华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的故事,字里行间是平凡生活里的精神坚守,也让更多人看到:读书从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它就藏在每个人对生活的热爱里。
人民日报刊发:读书,把自己弄得好一点
“这是春吗?这不是春。”在田地里,51的农民“沂蒙二姐”吕玉霞隔着屏幕说,“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 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质朴又诗意的独白,让这位普通农民在社交平台一夜爆红。如今,她的账号已汇聚超200万粉丝。网友惊叹:“这是婶吗?这不是婶。这是田间地头的农民诗人。”
“田鼠大婶”裴爱民,是位离不开书的西北农民。既种苞谷、麦子、土豆,也“种”诗歌。农忙之余,她写出了一本20万字的《田鼠大婶的日记》。她写丰收:“呵,月亮老儿,露面了!赶紧啊,月饼献出来!”;她写自己:“作为一个正经的庄稼人,夏天不割几把麦子,秋天不掰几穗苞谷,心里不踏实。”她说,自己首先是农民,然后才是写作的诗人,先把庄稼种好,才会有诗。
王计兵,江苏省邳州市王庄村人,如今在江苏昆山从事外卖行业。他既是骑着电动车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小哥”,也是出版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等两本诗集的“外卖诗人”。他说,生活待他虽有不如意,但诗歌就是他生命中的光。他写道:“你不知道我多爱生活”“阳光下,我和所有事物一样,被温暖着,并反射着光”。
在河北承德隆化县宝山营村,“守山大叔”于新伟平时种地、养鸡,闲暇时喜欢读散文诗集,模仿电视节目里的配音。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却张口就是标准的“播音腔”,靠朗诵一首《再别康桥》惊艳全网,获得近千万的播放量。
还有山东七旬农民焦方海出版《草根诗集》,用 “沃土为棋盘,棋子是蒜瓣” 描绘农耕智慧;河南农民韩仕梅站在金黄的油菜花田中,用带着乡音的语调诵读诗篇;河北农民岳怀莲在沙沙作响的玉米地里,将劳作的汗水化作诗行。
……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字,让大众看到:在钢筋水泥与黄土地之间,他们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温柔的精神世界。
被重构的“文学坐标系”:
什么才是“好作品”?
大众对“草根文学”的感动,足以证明好的内容必须得扎根生活,根植在文明的潜意识里,拥有最广大人民能够通感和共情的生命力。而当前的互联网上却好像非常缺少这样朴素的、真挚的、有生命力的情感表达。当下很多流行文章,笔下的文字是凌空蹈虚、不知所谓的,这样的内容,初看新鲜,常看腻味。
从《草根诗集》到《我的母亲》,从田间朗诵到短视频传播,普通人的文字正在改写传播生态。文化从来不是精英的专利,那些在土地上深耕的身影,那些在工棚里熬夜写作的脸庞,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时代诗篇。真正的文学,从来不限于书房,更在千万个真实的生活现场。
“草根文学”的火爆,也折射出当代社会的精神焦虑。当流量追捧 “精致利己主义”,这些带着汗渍与稻香的文字,用 “笨拙的真诚” 提醒人们:幸福可以是 “蒜农笑开颜”的丰收场景,思念可以是 “坟头草黄了又青” 的朴素执念。正如网友评论:“他们写的不是诗文,是生活本身的韵律。” 这种对平凡日子的珍视,对情感本真的回归,恰是快节奏时代稀缺的 “精神解药”。
文变染乎世情。大数据时代来了,AI时代也来了,人人都可以花几分钟就能“写”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甚至论文,但那些真正属于每个人自己生命的情感、记忆和细节,永远是大数据和AI替代不了的。
就像“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好文字的闪光肯定是难以掩藏的。毕竟,又有什么表达能够胜过一位农民工大爷在经历了生活的艰难困苦后,在文章里面嗫嚅着跟母亲说“妈妈我想你”呢?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
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普通人?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让更多的温暖被看见
图文综合自新华每日电讯、澎湃新闻评论、央视三农、青岛宣传、视觉中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