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何传弟不传子,是因为他更中意弟弟,不喜欢儿子吗?
自从周朝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后,中国皇帝一般的传位方式,就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尤其是传给嫡长子。即便是不传嫡长子,往往也是传给其他儿子。
除非是一个皇帝自己的儿子都没了,不然是很少出现传位给哥哥弟弟这种情况的。
这不仅仅涉及到个人的私心的问题,同时也涉及朝廷的稳定性。
毕竟,如果哥哥弟弟有机会,那么大家都会争权夺利的。
然而,宋朝却出现了这么奇怪的一幕,宋太祖的儿子有两个并且都已年轻力壮,但是他却没有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自己的弟弟赵光义。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宋太祖是不喜欢自己的儿子,而更喜欢与他一起成长的弟弟吗?
要说这赵匡胤家族在当时也算是人丁兴旺了,他家里一共有包括他在内的五兄弟,而他则在整个家里排行老二。
不过,他们家的大哥,却早早去世了,而且没有什么历史记录。外加赵家家道在赵匡胤他们这一代早年时,其实已经是处于一个衰落的状态了。
他的妈妈甚至挑着他跟赵光义,一起到处逃难来活下去。所以此时赵家,还得靠赵匡胤自己白手起家。
因此赵匡胤学了一身武艺在军中十分骁勇,并且经历一系列恶战逐渐爬了上去。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弟弟赵光义是跟着他最为紧密的一个。
因为他的另外一个弟弟年纪与他相差较大所以还不能担任军队当中的职务,因此他与弟弟赵光义的关系就比较好。
在赵匡胤经过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天下之后,赵匡胤对自己的弟弟赵光义非常好。
不过仅此还不够,他的母亲是跟着他们一起过过苦日子的,现在赵匡胤终于出息了,所以就想要一家人全部都享受享受。
当皇帝的日子外加母亲有疼爱小儿子的心理存在,所以据说当时太后就定下了“金匮之盟”。
要求赵匡胤死了把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死了把皇位传给赵廷美,也就是那个年纪更小的弟弟,等到赵廷美死了之后,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这个提议在一个男人看来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没有人能够忍受皇位的诱惑,一旦把皇位从自己手里交出去怎么可能让他们再交出来呢?
但是赵匡胤还真的默许了,原因是多方面引起的。
首先是黄袍加身的历史让赵匡胤担心,如果让自己年幼的儿子继承皇位,到时候难免将军们再来黄袍加身。
事实上 黄袍加身在当时很普遍,并不仅仅是赵匡胤经历过,后周皇帝郭威也是黄袍加身当上的皇帝,因为五代时期崇尚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所以 只要现任皇帝干的不太好,而且又没有什么军事指挥权,下面的军阀就会生出二心。
而在五代时期连年战乱,即便是皇帝们活得年纪也都不长,所以往往是老皇帝一死就是年轻的小皇帝上位,这样就很容易被大臣 大将取代。
在太后定下金匮之盟时,赵匡胤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能活多久,能不能活到儿子完全成年,所以 传位给弟弟总比被别人夺走强吧。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弟弟赵光义虽然算不得什么大才,但是却是跟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一个兄弟。
而且 在他这一路生生死死的过程中,赵光义不见得什么都参与过,但是他却是都见识过的。
因此 让赵光义当皇帝,就算是当不了明君,当个守成之君还是没问题的。
当然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古人是比较重视孝道的。
母亲的命令赵匡胤不忍直接打破,外加他的父亲在赵匡胤二三十就已经去世了,后面家里的事情一直是母亲操劳,赵匡胤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所以不忍打破母亲的美好期待。
至于说 这个约定后面到底实行不实行,到时候不还是赵匡胤自己说了算嘛,外加不确定自己到底能活多久,所以没必要因此得罪母亲和弟弟,赵匡胤因此默认了这件事。
但是 赵匡胤却没想到,因为这个金匮之盟,最终让他陷入了被动当中。
因为赵匡胤后面发现他都快五十岁了,他的儿子赵德昭 赵德芳,一个已经有虚岁二十六岁了,另外一个则有虚岁十八岁了,古时候十六岁的男子都算是成年了。
所以 他的两个儿子此时其实都可以继位了。
而且 他的大儿子赵德昭还相当不错,他担任过兴元尹 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把地方官和朝廷大员都干了一遍,而且 应该还都算干得不错。
所以 赵匡胤此时后悔了,他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而要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大儿子赵德昭。
如果按照之前的金匮之盟,赵匡胤应该早早把赵德昭封王,让他去自己的封地生活,但赵匡胤迟迟不给赵德昭封王,这也让赵光义看到了自己哥哥的心思。
此时 赵匡胤心里面其实已经想着如何想办法,把自己弟弟的那点儿心思完全打掉,然后名正言顺的把儿子扶上位,毕竟 亲儿子还是亲儿子,而且赵德芳年纪轻轻,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
至于弟弟赵光义,说实话 赵光义的才华就那样,做一个守成之君的话倒也勉勉强强,但是想让他把宋朝搞出更大的发展是不现实了。
而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以为自己可以打破诅咒,活到更长的年纪,然后安然传位儿子时,他的身体还是走了下坡路。
关于赵匡胤死后具体的传位细节,有这么几种比较典型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当时身体强壮 武艺高强的赵匡胤,突然莫名其妙的病重在床不能起身,他的弟弟赵光义当天晚上去看望,然后外面的人看到屋子里面,两人点动的烛光晃动,隐隐间还有斧头的声音,然后他就出来宣布哥哥传位于自己,这就是烛影斧声的传说。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在赵匡胤驾崩了之后,年轻的宋皇后让人传话叫赵德美前来继承皇位,这位年轻的宋皇后显然也有私心,赵匡胤放着大儿子不传位,怎么可能传位给十几岁的赵德美呢?
所以 这也是赵匡胤传位失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后宫 朝堂陷入了巨大的夺位风波中,觊觎皇位的人不仅仅有赵光义,连宋皇后这些人也想操作,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权利。
因为 如果是赵德美即位的话,十几岁的小皇帝肯定很难完全掌控朝政,而她作为太后又与赵德美有母子之名,所以她就可以趁机干涉朝政。
不过 宋皇后还是太年轻了,她根本不知道赵光义的布局有多齐全,宋皇后派出去传话的那个人,居然根本就没去找赵德美,而是直接去了赵光义家中。
这还是宋皇后的亲信,结果都是人家的人,你说赵光义当时的布局有多深。
赵光义立马跑来皇宫继承自己哥哥的皇位,由于赵光义身边有一大群人,朝堂中很多大臣也支持他,年轻的宋皇后此时根本不敢反对,只能说她也支持赵光义当皇帝。
事实上 赵光义羽翼已丰,即便是哥哥赵匡胤活着的时候,其实已经拿他没什么办法了,当时赵匡胤为了打击赵光义的影响力,想出了一招迁都洛阳的办法。
因为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多年时间,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成了他的心腹了,但只要赵匡胤把都城迁到洛阳,那么 赵匡胤就可以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而把赵光义之前的那些熟人排除在外。
并且 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的话,洛阳方面更加靠近关中,汉唐都曾以洛阳为都,所以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如果当年宋朝真的能够迁都洛阳的话,估计之后也不会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了。
但是 当赵匡胤提出迁都计划后,立马遭到了大臣的激烈反对,他们纷纷表示这劳民伤财,这对老百姓不好 对国家不好 对你赵匡胤不好。
总而言之 就是不给你赵匡胤迁都,也不给他削弱赵光义的机会,可见 此时赵光义羽翼已丰,赵匡胤也拿他没办法了。
具体来说 不论赵匡胤是否下令传位赵光义,赵匡胤的内心很明显是不想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尤其是在他的儿子赵德昭长大成人后,谁不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亲儿子。
亲弟弟虽然也是重要的亲人,但哪里能跟亲儿子比呢?但是 赵匡胤没有办法了,他无论如何也阻拦不了自己的弟弟。
可能有的人会说 既然如此,赵匡胤为啥不杀了自己弟弟呢?
首先 赵匡胤没有赵光义那么无耻无下限,他弟弟没有明显的犯错,就随便将弟弟处死,这是见不得光的。
其次 皇帝并不能为所欲为,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皇帝最大的误解,赵匡胤想要杀朝廷大臣,是需要朝廷大臣的同意的。
最后 当然 赵匡胤也可以不顾一切,就霸蛮把自己亲弟弟一刀砍了,但是 皇位一定能够保住吗?他的儿子会不会又被别人给砍了呢?
所以 他只能选择默认了这件事,当然 最后皇位还是传到了赵匡胤一脉的手上,不过那已经是后面的南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