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医休器械平台旗下公众号-医休NNR
作者:康复哥
大家好,我是康复哥。
前两天和老板一起看了小米汽车的发布会,有点感慨太深。 雷军在台上一边讲配置参数,一边讲造车哲学;一边掏数据图表,一边掏用户的心。
他把智能驾驶、空气动力、驾驶体感这些工程细节,讲得像在描绘一件艺术品,更像在告诉用户:你值得更好的体验,而我愿意为此压到底线去做产品。
你可以不买小米汽车,但很难不被他的那一套“技术—体验—情绪”三位一体的产品叙事力打动。
看完发布会后,老板让我马上写篇文章。
畅想如果雷军来做康复,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小米的产品逻辑其实很朴素,归纳起来就三句话:
这三条用来做手机、电视、空调、汽车,已经打出了一片江山。如果我们把它挪到康复医疗器械行业,会发现,恰恰是现在最欠缺的。
你看现在市面上的康复设备,常见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堆参数、做样子、讲场景但不讲成本
在小米逻辑里,产品成功的前提不是“我能做出来”,而是“别人真想用”。那我们做康复设备的,能不能也反过来问问自己:
这个设备,是谁来用?患者真用得起来吗?治疗师能轻松上手吗?医院愿意买吗?买了养得起吗?
当你站在“设备只是工具”的立场看康复,你会发现一堆问题;但或许当你站在“康复是一项服务”的立场重新设计设备,你才可能找到真问题的解法。
1、先重新定义“康复设备”
别的不说,如果雷军真做康复设备,他的出发点一定不是高端医疗中心,而是基层医院、社区站点、普通家庭。
他最先会问的,大概率是这样一句话:
“为什么一个偏瘫老人练个下肢,要靠一台几十万的机器人?他们真的用得上吗?”
然后可能会亲自跑去县医院、社区康复站、甚至患者家里,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不是设备做得不够强,而是太复杂、太贵、不好用。”
他不会做一台“高举高打”的康复机器人,而是会回到原点,做一个“家庭级康复训练平台”——价格控制在一台平板的水平,功能只保留“真正练得动、坚持得了”的那一部分,做到三件事:
穿得上、看得懂、练得完。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技术上,用国产驱动、轻结构设计、云端算法取代高价传感器,控制硬件成本;
交互上,彻底平民化,语音操作+图解教学,老人不看说明书也能用;
内容上,不再是医嘱式模板,而是“像Keep那样”的康复训练计划:有目标、有节奏、有反馈,能坚持。
他造的是——一个让普通人也能把康复“练下去”的工具。
2、“重构康复生态”
小米的真正逻辑,从来不是“造一台产品”,而是用一台产品撬动一个平台。
康复行业至今最大的问题,就是人、设备、服务、数据各自为战、相互割裂。但雷军一定会做一个“康复闭环”:
产品端:设备统一接口,使用门槛极低,老人也能用;
服务端:远程治疗师服务标准化,全国调度、一键呼叫;
数据端:康复训练数据实时上云,形成AI评估与训练处方优化;
支付端:对接商保、互助平台、小额预付费,让康复训练“像开会员一样简单”。
他一定不会从传统“院内康复”去卷竞争,而是直接干“康复去医院化”。
比如:
“我们在每个街道办建一个‘米康复小屋’,配一台设备、一个治疗师账号、一块云平台屏幕,5公里范围内的中风患者全包。”
这个逻辑听起来像幻想,但你看看眼科、口腔、影像诊断——正在逐渐被设备+算法+连锁门店+远程专家结合的模式打散原有壁垒。康复,难道不是下一个?
3、改变人与人的链接
我们总以为改革是从设备开始,其实真正的变革往往从“人”的工作模式被改写开始。
对医院来说,康复一直是“鸡肋科室”——耗人耗力、收益不稳、运营难管。但雷军进来可能会让医院重新看到康复科的价值:
他会用数字化工具“让康复可运营”:训练时间、依从性、训练计划完成度——统统可量化;
他会把康复数据变成“诊疗辅助”:通过大数据评估功能恢复预测,辅助医生做用药与手术策略;
他会把康复从“医疗后端”变成“患者入口”:谁拥有康复,谁拥有患者的持续流量。
也就是说,康复不再是治疗流程的结尾,而是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起点。
对治疗师来说,雷军最喜欢的,就是“给个人赋能”:不是让你听话做事,而是让你成为一个能运营自己的人。
他会让治疗师拥有自己的App页面、服务包、训练营——康复师也能做“私域”;
他会用数据沉淀治疗效果,替你建立“康复成绩单”;
他甚至可能鼓励你开店、连锁、合伙制,把“康复师”变成“康复创业者”。
说不定哪天,某个康复师开了100家门店,媒体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其实我是在小米平台开店,和当年开米家旗舰店一样简单。”
是的,我知道你可能想问一句:
“他真会做康复吗?”
说实话,短期来看,几乎不可能。因为康复行业的问题,远比一个企业能解决的要复杂:
所以从“投资回报率”角度看,康复对雷军来说,暂时没法“风口起飞”。
但这不是我们不去想象它的理由。
其实雷军来不来,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行业到底有没有人愿意用雷军那种“工程思维+用户价值+长期主义”的方式来思考康复?有没有人愿意像他那样,“先想清楚用户是谁,再造产品;先解决真问题,再谈盈利模式”?
这才是康复行业要走出“低效、低质、低信任”困局的钥匙。
最近跟很多行业内的人聊天,大家的反馈:最近活得很累。
设备做出来卖不动、治疗师学得很苦赚得很少、医院想上项目却没预算、患者想练却找不到合适的机构,做来做去,像是每个人都在原地打转。
但这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构建“行业共识”的时候——
康复这件事,说到底,不是哪个专家讲得有多动听,也不是哪台设备参数有多先进。
真正重要的,是一个偏瘫的老人能不能坚持练下去,一个普通家庭能不能承担起长期康复的成本,一个县医院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动力把康复服务做起来。
希望,有更多做康复的人能学一点小米的方法论:从用户出发,回到现实,把产品做得更简单一点,把价格压得更合理一点,把服务落到更多人真正需要的地方。
我们近期正在筹备一个全新专栏:《寻访康复医疗发展之路》。
具体的方案目前还在拟定中,但这个专栏的初心很明确:
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记录、传递、放大康复行业内那些不被主流声音覆盖的真实观点。这个行业从来不缺共识,但缺的是敢说、不一样的声音,我们还设定了“可署名/可匿名”双选项,降低大家的顾虑。
我们将会邀请100位康复一线的从业者,无论你是医生、治疗师,还是科主任只要你有思考、有观察、有立场,我们都欢迎你来聊聊你的观点:
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