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迈克尔·杰克逊生在90年代的中国,会不会是个双向奔赴的故事呢?答案很明确——不可能!
先说时间线。迈克尔是1958年出生的,1964年就开始登台。那个年代的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文化环境还非常封闭。再加上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时期,那个时候敢有像杰克逊那样张扬个性的艺人,简直难如登天。
如果他想在中国闯出名堂,那至少得等到2000年以后,和周杰伦、刀郎、SHED等音乐人一块儿混,那个时候娱乐圈才逐渐多元化。他早期那些极具爆发力的表演风格,在90年代的中国根本玩不转。
想想看,1993年央视才第一次直播格莱美呢!在那之前,普通中国老百姓接触西方流行文化少得可怜。就算他出生在90年代,等2000年左右十七八岁出道,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是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开放。1994年“魔岩三杰”那档摇滚演唱会还被批“太疯狂”“低俗”,杰克逊更夸张的舞台表演,别说上央视了,估计连商演都难做。
再说设备和产业。杰克逊在美国有昆西·琼斯做制作人,背后是顶级录音棚和几百万美元的预算。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中国唱片工业刚刚起步,根本没钱砸进那种豪华制作。而且盗版猖獗,正版专辑十张有九张半是假货,真花大钱出专辑亏死。
如果迈克尔是90年代出生,最早2007年左右出道,那他碰上的就是周杰伦卖出300万张专辑的黄金期,还有《快乐男声》这样的全民选秀热潮。新晋歌手想抢风头?难如登天。2010年后更惨,流量时代到来,EXO、TFBOYS粉丝瓜分市场,短视频刷爆,谁还有耐心看那种十几分钟的叙事MV?
迈克尔的招牌动作——太空步、机械舞,到2000年代早被罗志祥、谢霆锋等玩烂了。再拿出来,大家顶多“哦,见过了”,惊艳感大打折扣。
而且想做国际巨星,文化身份是大障碍。在美国他能红,除了个人天赋,还靠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好莱坞、格莱美),更重要的是他打破种族隔阂的故事全球共鸣。但如果生在中国,想冲出亚洲?他的风格不符合“中国梦”的主流叙事,容易被认为“模仿西方”,国际乐坛也对“中国歌手”有固定印象,华丽欧美风反而成了“非中国”。
美国杰克逊靠全球巡演赚大钱(收入70%靠巡演),而当时中国歌手主要靠综艺和代言赚钱,根本没有复制巡演模式的平台和影响力。看看王力宏,拥有美国顶级音乐学院背景,国际打拼多年才有点名气。一个土生土长、唱跳风格超前的中国版杰克逊?难度更大。
想在中国存活,迈克尔可能得改路数:风格杂揉,把京剧假声和电子乐结合,做“京剧电音舞曲”;走网络路线,投B站靠网友二次创作带火;人设要乖巧,抛弃那些容易惹争议的装扮,主打正面形象,走韩红式转型路线。
总之,所谓双向奔赴,没门儿!杰克逊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奇迹,生搬硬套到90年代中国,注定水土不服。表演太超前,观众和审查都跟不上;产业基础薄弱,无法支撑他的野心;文化身份尴尬,两边都不讨好。
即使天赋再高,也不过是个“超级加强版华晨宇”,技术牛有一群忠粉,但不可能成为全球文化偶像。历史不能重来,有些传奇只能属于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你怎么看?欢迎来“曲事”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