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实现对苏联的遏制战略,建立了多个条约组织。除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在亚洲还有两个与北约类似的国际条约组织。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个位于中东地区的组织,其成员国曾包括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及土耳其。然而,到了1979年,这个组织则宣告解散。那么,这个美国主导下的中东“北约”究竟是怎样一个组织呢?
一、美国进入中东
中东地区的传统势力由英国和法国主导,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这两国的影响可谓是毁灭性的,导致它们的实力大幅降低,无法继续维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而在战争中迅速崛起的美国,敏锐地意识到中东的重要性,并急于将其势力扩展至此。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政府为此迅速注入了大量美元、武器与人员,以巩固其在这一地区的存在。
同年,美国向土耳其提供了高达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同时协助该国对军队进行了组织重组。紧接着的1948至1950年,美国又通过马歇尔计划向土耳其追加了1.08亿美元的支持。在此期间,美国也向伊朗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军事贷款,并与其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此外,伊拉克和巴基斯坦等国也与美国建立了紧密的关系。
二、组建条约组织
在全球冷战局势愈发紧张的背景下,美国决定在中东建立一个类似于北约的条约组织,以遏制苏联的进一步影响。然而,杜鲁门总统提议的“中东司令部”计划最终未能实现。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后,迅速推动中东北约的筹建,于是土耳其和伊拉克于1955年在美国的“指导”下签署了《互助合作公约》。
同年,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相继加入,标志着巴格达条约组织在1955年11月的正式成立,组织总部设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尽管美国并没有直接成为条约的成员国,但由于与土耳其、伊朗和巴基斯坦签署了军事协定,因而被视为“非正式成员”。此后,巴格达条约组织试图吸纳其他阿拉伯国家加入,但由于埃及及苏联的反对,这一计划始终未能实现。
三、条约组织解散
然而,在1959年,巴格达条约组织因内部局势的急剧变化而被迫更名为中央条约组织。当年,伊拉克发生革命,推翻了与西方亲近的费萨尔王朝,新政府随即宣布退出该组织。
此后的中央条约组织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为成员国之间存在许多矛盾,特别是在以色列问题、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分歧愈加明显。实际上,中央条约组织在内部已经趋于瘫痪。到1979年3月,巴基斯坦对该组织的保护能力表示失望,因此宣布退出。紧接着,经历了革命风波的伊朗与土耳其也相继宣布退出。1979年4月30日,该组织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宣布中央条约组织彻底解散。至此,由美国主导创立的中东版“北约”已然不复存在,这一命运的早期注定,显示出其先天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