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与科举,都是对人才的尊重,体现了对公平的追逐。古今“高考”谁更难?相较于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又如何保障殿试公平?又有哪些名人“铤而走险”?
搜狐号文史【盘点古今“高考”那些事】征文活动现已完结,在这番古今“高考”对话中,@清風明月逍遥客、@历史原来是这样、@指尖野史发现了什么真相。
@清風明月逍遥客:最常见的作弊手段是夹带资料。明清时期,考生们将《四书》《五经》及优秀考卷缩印成蝇头小本,藏匿方式令人叫绝:帽顶、帽缨、袖缝、裤带、裤裆、鞋底,甚至烛台、戒尺、糕饼都被改造成藏匿工具。
江南贡院收藏的稀世孤本《增广四书备旨》堪称作弊“杰作”。这本火柴盒大小的线装书仅5毫米厚,却容纳了《大学》《中庸》《论语》的全部内容及注释,每页上千个仿宋字清晰可辨。它被发现时,正藏在一双清代“文士靴”后跟的暗屉里。
更猖獗的是雇请枪手。唐代已有“伪造堂印、堂贴”代考中举的案例;明清时期甚至形成专业代考产业链。万历四十四年,考生沈同和雇佣赵鸣阳代笔,案发后两人一个充军一个除名。
还有精心设计的冒籍应试。由于各地录取名额不均,南方考生常冒充录取线较低的北方籍贯。乾隆为此专门规定“按籍贯字号排位”,但仍有考生铤而走险。面对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历代王朝筑起越来越高的法律围墙。一场持续千年的考场攻防战,在毛笔与试卷之间悄然展开.....
@历史原来是这样:屡次科举失利,让温庭筠心灰意冷。他渐渐对科举制度感到失望,同时也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开始了他的 “枪手” 生涯。
唐代的科举考试相当严格,考生进入考场时,不但要脱衣搜身,坐席之间还要设置隔离物,防止作弊行为。然而,温庭筠却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和才华,在这种复杂的考情之下,将替考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 年)三月,温庭筠参加吏部博学宏科考试。此次考试,为京兆尹柳熹之子柳翰假手作赋。后来这场考试泄露,遭到御史弹劾,而这场泄题案便因温庭筠而起。同年,温庭筠再次参加进士试,考官沈询早就听闻温庭筠善于帮助他人作弊的大名,特意将他的座席摆在自己面前,并与周围考生隔出一段距离,防止他交头接耳或传递纸条。
沈询暗自庆幸,认为这样就能万无一失,可他万万没想到,考场外的温庭筠却得意地宣称,这次考试他又 “救” 了八个人。原来,温庭筠在考官的眼皮子底下,通过暗语、手势、表情等肢体动作,成功 “帮助” 了八个人一举中第,而他自己仍同往年一样,名落孙山。这样的结果,早在温庭筠的意料之中,毕竟,此时的他,似乎已经将考场当成了自己发泄不满的舞台。
@指尖野史:古代学子要是穿越到现代,看到这些学习资源,估计得惊呆了。不过,他们要是知道现代高考的竞争有多激烈,估计也会吓一跳。虽说古代科举录取的人数少,但那时候读书人也少啊。现代呢,几乎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高考的竞争那可是相当激烈。每年高考,几百万考生挤独木桥,想考个好大学,那得付出多少努力啊!
而且,现代高考的压力可不止来自考试本身。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把孩子们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孩子们不仅要应对学校的考试,还得参加各种竞赛,就为了在高考中多拿几分,或者获得一些加分优势。古代的学子虽然也有家长的压力,但相对来说,社会的竞争环境没这么复杂。
要是让古代学子和现代学子来一场“备考交流会”,估计得互相“吐槽”半天。古代学子可能会说:“你们现代人学习资源这么丰富,还抱怨啥?”现代学子可能会回一句:“资源多也没用,竞争太激烈了,压力山大啊!”不过,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备考都是一场辛苦的旅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