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低利率环境预计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延续。面对这一现状和挑战,与会者普遍强调,唯有通过创新,才能为债券市场服务“双循环”开辟新的格局。 ]
债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血脉,其动向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前全球债券市场规模已突破150万亿美元,中国债市以183万亿元人民币(约25万亿美元)的体量稳居全球第二,占比高达16.7%。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面临深刻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
近日,陆家嘴金融沙龙第十四期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众多业内专家,共同探讨债券市场在优化投融资功能、创新市场发展机制方面的路径,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的建设。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当前债券市场的利率快速下行阶段已经结束,但低利率环境预计仍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延续。面对这一现状和挑战,与会者普遍强调,唯有通过创新,才能为债券市场服务“双循环”开辟新的格局。同时,他们还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债券市场的发展需要兼顾“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
利率快速下行阶段已结束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比重已大幅攀升9个百分点,截至今年4月末达到约30%。上海浦发银行金融市场总监、总行首席经济学家、浦发研究院执行院长薛宏立指出,这一变化生动体现了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有效促进了资金更便捷、快速、精准地向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领域流动。
伴随债券市场地位的日益凸显,薛宏立观察到近期呈现出一些新现象:国内市场深陷“高收益资产荒”,投资者苦寻优质标的;国际市场则初现“高安全资产荒”端倪,表现为黄金价格飙升、美债长端收益率上行,这折射出“去美元化”趋势下安全资产的稀缺性。同时,中美利差倒挂持续走阔,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复杂性。
面对上述复杂环境,业内普遍认为,利率快速下行的阶段已告结束,但低利率环境预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关于未来利率路径,浦银安盛基金副总经理汪献华提出三种可能:继续下行(概率较低)、长期底部波动、底部反弹回升。综合判断,“长期底部波动”是当前主流预期。薛宏立也指出,尽管中国长期债券收益率已结束单边下行,但中期内低利率环境将延续。
在此低利率情境下,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吴泽智认为,当前的低利率水平难以满足投资者的收益需求,这导致国内资金出海寻求高回报的意愿增强。面对低利率环境,国内投资者也不得不拓展视野。吴泽智强调,需采取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涵盖股票、债券、商品等),并关注海外资产配置。在此背景下,“固收+”策略(包含可转债、REITs等含权资产)成为增厚收益的重要手段。券商等机构则运用利率互换、国债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构建中性策略,以规避单向波动风险并获取稳定收益。
深入理解当前债市格局,需洞察其背后的核心驱动力量。
短期经济复苏迹象显现,汪献华指出,中国经济正逐步走出库存周期底部,工业累计营收、产成品库存及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等指标表明新旧动能转换正在加速。作为结构性周期关键变量的房地产,其销售面积下滑与去库存进程显示市场最艰难时期已过,对经济的拖累正趋于减弱。
深层次的结构转型支撑着低利率的中期持续性。薛宏立认为其深层根源在于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转型。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杨瑞琪以日本为参照,指出其20世纪90年代末国债收益率跌破2%,映射了人口老龄化、房地产深度调整及产业外迁等结构性挑战。当前中国国债收益率同样迈入了“2%以下”时代。
展望未来利率走势的关键,汪献华同时指出,当前市场定价已较充分地反映了现实经济状况。未来利率能否走出长期底部,关键在于新兴产业(如机械、电子等)能否真正崛起并超越传统产业,为经济注入持续增长的新动能。
放眼全球优化配置
面对当前现状与挑战,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创新是开辟债券市场服务“双循环”新格局的必由之路。
在拓展跨境渠道与国际影响力方面,薛宏立主张发展浦东离岸债券市场,吸引国际资本投资中国优质安全资产,拓宽人民币回流渠道。通过打造“跨境+离岸”双轮驱动模式,打破资本要素流通壁垒,接轨国际规则,有效满足中企海外融资需求。
同步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地位,应推动人民币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成为国际市场广泛接受的合格担保品,这能显著降低国内外“双循环”的交易摩擦成本,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水平。
聚焦区域合作与互联互通,杨瑞琪倡议推动中国—东盟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核心在于双向开放:一方面“请进来”,吸引东盟机构投资中国国债;另一方面“走出去”,鼓励中国机构投资东盟国债。具体路径包括研究增设新加坡债券通试点(成功后推广至印尼等国),并支持更多东盟机构发行熊猫债,以此深化区域市场国际化。
产品创新是提升市场韧性与效率的关键抓手, 吴泽智指出其核心在于加强衍生品市场建设,例如加速推出国债期货期权等新工具,为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提供更丰富灵活的策略选项。同时,品种创新(如绿色债、科创债)持续加速,助力企业从外部“融资输血”转向增强自身“发展造血”能力。
市场机制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样不可或缺,主管部门需持续完善做市商制度,激励做市商积极性以提升市场流动性与深度。稳步推进债券市场双向开放,吸引更多境外主体参与,并配套完善税收、结算等措施,提升市场整体运行效率与国际竞争力。
资管机构转型是匹配供需的核心环节。汪献华强调,资管机构需突破传统(依赖存贷利差的)银行业务模式桎梏,精心设计产品,精准匹配投资者收益需求与融资主体资金需求。核心是实现资本与资金在规模、期限、风险偏好上的高效精准匹配,变“错配”为“契合”。
金融科技正为市场赋能提供强大动能。吴泽智认为,伴随债券市场成熟度提升、流动性增强以及AI等技术应用,成熟的量化策略可借助技术快速部署捕捉机会;科技更在风险管理领域提供强大工具,显著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度。
放眼全球优化配置是应对低利率的重要策略。杨瑞琪基于日本经验(2014~2022年其机构海外债券配置占比从11%飙升至25%,上世纪90年代末商业银行海外投资激增5倍)提出,面对国内低利率,金融机构可考虑适当拉长久期,并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寻觅更具性价比的金融资产,优化整体资产配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