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投资推广署将深化“双向奔赴”策略,通过政策优化强化吸引力,并依托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拓展新兴市场,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文|《财经》特约撰稿人 成孟琦 记者 郭楠
编辑|陆玲
尽管有地缘冲突、“对等关税”等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冲击,但2025年上半年,香港资本市场以一份逆势上扬的成绩单,在全球金融版图中重新成为焦点。
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首次公开发行)市场持续升温,完成43单IPO,募资额超1000亿港元,助力香港时隔四年重返全球募资冠军;截至6月30日,港股恒生指数以20%的涨幅领跑全球主要股指,恒生国企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19.05%及18.68%;南向资金年内已累计净买入7259.73亿港元,达到2024年全年的90%,而港股通累计净流入也突破4.35万亿港元,占市场总成交额22.5%。
这些数据不仅印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更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与全球资产东移的深层变局。为了更好地解析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格局与改革进程,以及了解中国企业出海潮中“桥头堡”香港的作用,《财经》杂志专访了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刘凯旋。
在刘凯旋看来,香港正凭借税率、货币、语言、法律等各方面的独特竞争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吸引全球资金涌入。“特朗普上任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迫使企业‘去风险’,香港因兼具中国属性与国际规则适配性,成为资金‘安全港’。”
6月23日,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香港管理的资产总额接近4万亿美元,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GDP)的10倍以上,其中有三分之二资金来自香港以外。此外,6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立志将香港打造成数字资产领域的全球创新中心。
近两年,全球富豪纷纷将家族办公室设立在香港。数据显示,香港家办管理着4万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家办平均规模超5000万美元。刘凯旋表示,此前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施政报告》中提出,2025年底前不少于200间家办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截至目前,经香港投资推广署引进的家办已达到190家,非常有信心在2025年底完成目标。
2025年,恰逢香港投资推广署成立25周年,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招商引资“先锋”,投资推广署在25年间持续不断吸引企业落户香港,见证了香港的经济发展,更是作为内地企业出海的“顾问”,全程参与并助力内地企业出海潮。
25年来,香港凭借制度优势与枢纽地位,成为全球资金配置中国的核心通道。刘凯旋告诉《财经》,过去25年间,投资推广署引资超过4400亿港元,今年更是超额完成《2022年施政报告》所订立的招商绩效指标。
近两年,在引入中东资本、带领中国企业出海方面,香港发挥了内联外通的巨大优势。
刘凯旋介绍,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带领下,投资推广署数次访问中东地区,2024年曾主办的“金融科技周”,邀请到多个中东主权基金和中东企业,促成其与中国企业签署合约并作出投资;资本市场上,沙特首只ETF在中国香港上市,中国香港的港股ETF也已经在沙特上市。
未来,香港投资推广署将深化“双向奔赴”策略,一方面通过政策优化(如家办税制、科创基金)强化吸引力,另一方面依托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拓展新兴市场,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
全球资金安全港
《财经》:2025年,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得分大幅提升至760分,重回全球前三;同时,港股市场也在持续吸引全球资金,港股交易量增长,IPO被国际资金抢筹。香港核心竞争力是否已从“自由港”升级为“安全资产港湾”?
刘凯旋:首先,香港作为自由港,除资金自由流动外,税制简单且税率低,个人入息税17%封顶。其次,在“一国两制”下,香港还具有货币、语言及法律上的独特性,货币与美元挂钩,语言上中英文法定语言并行,法律上普通法体系与国际接轨。以上是构成香港金融、航运、贸易三大国际中心的竞争力来源。
2025年多项指标显示香港竞争力强劲,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指数全球第三(亚太第一)、世界竞争力年鉴排名第三、世界经济自由度排名全球第一、外资直接投资流入额全球第三。
其中最大的转折来自2023年初取消疫情管控。香港作为亚太航运枢纽,有150个以上的直航目的地,全都在疫情后逐步恢复运作。全球投资者重启经济活动后,增长重心转向中国及亚太地区。同期,欧洲受地缘冲突影响、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增加,资金为寻求安全与增长,将中国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枢纽。特朗普上任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迫使企业“去风险”,香港因兼具中国属性与国际规则适配性,成为资金“安全港”。
《财经》:为吸引更多全球资金,港府在吸引家办方面推出了很多政策,近两年在香港注册的家办明显增多。未来在吸引家办落户方面,还会有哪些新的支持措施?
刘凯旋:德勤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香港有2700家单一家族办公室,其中,58%管理资产超5000万美元,32.7%管理资产超1亿美元。总体管理资产规模达4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政策方面,香港家办注册无需政府审批,且特区政府持续优化家办税务宽减措施。近日,中国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陈浩濂表示,正计划优化基金及单一家办享有税务宽减的合资格交易种类,包括碳信用和虚拟资产等,以及优化私募基金分发附带权益的税务宽减安排,预计相关政策将于2026年提交立法会审批,或将于2026税年实施(2026税年为2026年4月1日至2027年3月31日)。
2022年10月,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提出,希望在2025年底前投资推广署协助不少于200间家办在港设立或扩展业务。截至目前,经香港投资推广署引进的家办已达到190家,通过市场进入香港落地的家办更多,因此非常有信心在2025年底完成《施政报告》提出的目标。
《财经》:近两年新加坡在吸引家办方面也陆续推出很多政策,有段时间市场存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财富中心之争”的说法,您怎么看?
刘凯旋:与新加坡对比,中国香港的家办设立门槛低,新加坡设立家办则需要政府与金管局审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香港家办质量不高,相反,依托中国香港传统金融市场优势和严谨的反洗钱政策,中国香港家办的资金规模更大。如果家办想要在中国香港获得税收政策优惠,规模至少要达到3000万美元,目前,中国香港家办平均规模超5000万美元,新加坡大概为3000万新元。
另一方面,科创企业需要投资,而家办投资者也在寻找相关机遇。中国香港的科创投资生态更活跃,在对接独角兽上市方面相较新加坡及瑞士都更具有优势。
政策上,香港特区政府也在不断调整家办政策,包括开放碳信用和虚拟资产投资的税务宽减等,每年都会进行回顾与调整。
最近,我们发现欧洲及北美地区来港开设家办的数量正在增加。北美地区家办需要将资金配置在安全且稳定的地区;而欧洲地区对富人的税收政策并不友善,中国香港在全球属于低税率地区,个人入息税17%封顶,针对家办的税收优惠则更高。
《财经》:今年是香港投资推广署成立25周年,在这两年招商引资工作中能看到哪些新的趋势?
刘凯旋:在投资推广署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全球在香港的投资都在增长。虽然政策可能会调整,但是企业的眼睛是明亮的,在赚钱与政治安稳驱动下,资金配置仍然会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最高的地区,而高增长地区里的枢纽就是中国香港。过去25年间,投资推广署共吸引超过7700家企业来港落户或加大投资,这些企业来自世界各地。其中,已有140多家企业在港交所成功上市,为香港资本市场增添了活力。同时,这些企业的入驻也为香港创造了超过9.5万个新职位,直接投资金额更是超过了4400亿港元。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投资推广署吸引投资额高达677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较2000年增长约133倍。2025年首五个月,有319间公司落户香港或加大投资,投资额达265亿元,创造约6500个职位,按年升超过1倍。
中国企业出海第一站
《财经》:从2024年9月开始,随着宏观政策等因素推动,中国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迎来了一个高潮,借助香港资本市场加速国际化布局。投资推广署在服务中国企业出海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刘凯旋:香港一直都在扮演“超级联系人”角色,如今更形成了“双向赋能”,既引进海外企业,又融入国家战略,助力中国企业出海,推动全球合作大循环。
投资推广署协助企业在香港对接合作伙伴、上下游供应链、潜在客户、业务机会,也积极为企业提供香港作为战略跳板开拓国际商机的优势。据统计,自成立以来,内地企业落户数量最多,居所有来源地首位。
除了大型国企和民企,科创企业发展迅速,从初创到上市只需用三年时间。我认为这些科创企业的竞争力非常强。20年前,外国人可能会认为中国是世界工厂,现在提到中国,往往都会夸赞中国的科技创新。
由于中国内地市场竞争激烈,能成功出海的企业本身就具备较强实力,但在海外仍可能面临水土不服及文化适应问题。香港作为出海平台,拥有世界级的金融业和法律业,可以为企业的科研成果应用、IP保护、商业化提供助力,也可发挥类似展销厅的角色,让外国企业见到这些内地企业的成果。
比如,中国内地无人驾驶企业驭势科技在2018年落户香港,次年与香港国际机场合作进行无人驾驶车辆计划,利用技术提升香港国际机场运营水平,新加坡机场就是在中国香港机场看到了驭势科技的无人驾驶车辆,才下决心引进。此后,驭势科技业务通过中国香港和新加坡,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科创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香港市场有政府补贴、资助,还有丰富的私募基金和家族办公室等资源,香港交易所也能为有上市需求的企业提供支持。而海外企业通过香港投资中国,香港提供股票通、债券通等工具,约六七成中国资金经港进出口,财富管理业务便利双向流动。
《财经》:2025年6月,国务院推出湾区企业回流政策,大湾区各城市在金融、科创等领域协同发展愈发紧密。香港在这一协同进程中一直发挥关键作用。香港投资推广署在深化湾区协同效应方面有哪些具体计划或举措?
刘凯旋:香港投资推广署设有内地业务团队特别是大湾区业务团队,旨在推广香港作为海外企业开拓内地市场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双向平台,协助海外企业通过香港进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内地企业借港出海。
自2021年起,投资推广署与大湾区相关部门共同成立“泛粤港澳大湾区外来投资联络小组”,并且每年在广州主办“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向全球展示大湾区发展成果。
深港合作方面,自2021年6月起,投资推广署与深圳市投资促进部门成立了专班领导小组,共同利用两地的海外办事处网络吸引外来投资。双方今年也将继续在世界各地举办推介会,共同打造大湾区“双城经济”,充分发挥双引擎作用。
《财经》:面对当前全球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香港投资推广署更将目光投向东盟、中东和东欧等“蓝海市场”,香港是如何吸引中东资金的?
刘凯旋:中东基金大多与主权基金有关,传统上喜欢投资海外公共型行业,但近年来也开始留意对本国有用的新型企业,比如绿色环保和农业科技。
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希望吸引绿色科技、人工智能企业,帮助国家长远发展,但它们通常选择来中国香港投资创科企业,原因一是中国内地企业众多、难以甄别,且存在语言障碍;二是若企业已在中国香港落地,往往意味着达到了一定国际水平,通过中国香港投资相当于帮助其更快落地当地市场。
目前,全球都在争夺中东基金。最近,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带领下,投资推广署数次访问中东地区。2024年,投资推广署主办的“金融科技周”,也邀请到多个中东主权基金和中东企业,促成其与中国企业签署合约并作出投资。
资本市场上,沙特首只ETF在港上市,中国香港ETF也已经在沙特交易所上市。
除了中东,香港投资推广署在全球35个地区设办公室,推动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资金投资中国香港,同时引导中国企业通过中国香港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及东欧、拉美等新兴市场。
责编 | 杨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