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东方芙昕
编辑| 东方芙昕
在俄乌冲突肆虐的这些日子里,欧洲曾经自诩的“和平楷模”形象早已被战火撕得粉碎。回想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突然对乌克兰发动了进攻,欧洲的反应却慢得让人怀疑它是不是还活在冷战后的幻想中。事后制裁倒是赶紧上马,援助一片忙乱,可真正在冲突爆发之前,欧洲竟然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把这场战争的火苗扑灭。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出面点评时直言不讳,认为这次欧洲的失误可以总结为两个教训:一是没能在冷战结束后与俄罗斯好好谈判,建立一个基于对话和合作的新秩序;二是欧洲和俄罗斯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欧洲太弱,根本压不住局面。看完他的评论,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欧洲到底是怎么掉进这个坑的,今后又能否吸取教训,避免再一次跌入同一个深坑。
要搞明白为什么欧洲没有及时阻止这场冲突,我们首先得追溯一下俄乌冲突的根源。说到底,这一切都得从苏联解体开始说起。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从昔日的超级大国一夜之间变成了一个“缩水版”的大国,而乌克兰也趁机宣告独立。然而,尽管如此,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的联系从未真正断开。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纽带就像是紧密交织的命运之线,乌克兰一方面想靠近欧洲,另一方面又与俄罗斯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难怪局势越来越复杂,早就埋下了冲突的隐患。
俄乌的恩怨情仇可追溯至17世纪,乌克兰大部分地区被俄罗斯帝国吞并,成了“俄罗斯母亲”的怀抱。在苏联时期,乌克兰更是与苏联紧密相连。然而,历史上乌克兰人经历了1930年代的大饥荒和斯大林铁腕政策,苦不堪言。当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想摆脱俄罗斯的阴影,但俄罗斯却依旧坚称乌克兰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老大哥”与“小弟”之间错综复杂的心态,加上历史上的血海深仇,使得两国根本不可能平和分手。
冷战一结束,欧洲和美国满心欢喜地觉得自己赢得了全球霸主的地位,开始加速北约的东扩。1999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成功加入北约;2004年,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等前苏联势力范围的国家也纷纷加入。俄罗斯看在眼里,心里很是焦虑:北约都快进到自家门口了!2008年,北约在布加勒斯特峰会上明确表示,乌克兰和格鲁吉亚未来也有机会加入,这彻底引爆了俄罗斯的怒火。普京立即警告北约东扩是对俄罗斯的“直接威胁”,然而欧洲和美国依然视若无睹,继续推进。
2014年的克里米亚危机彻底点燃了战火。乌克兰的“颜色革命”让亲俄总统下台,俄罗斯便直接出手吞并了克里米亚,并在乌克兰东部支持分离势力。欧洲这时终于慌了,但除了发布一些空洞的声明和实施象征性的制裁外,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到了2022年,俄罗斯彻底撕破脸皮,对乌克兰发动了全面战争,欧洲这才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一系列“绥靖政策”无疑是自掘坟墓。
而俄乌冲突背后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关键点——能源。乌克兰是俄罗斯天然气输往欧洲的重要通道,而欧洲超过一半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供应。2021年,俄罗斯通过“北溪-1”管道向欧洲提供了每年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德国、意大利等工业大国都指望着这口饭吃。与此同时,乌克兰每年也能从过境费中赚取几十亿美元。俄罗斯看准了这一点,轻轻松松就能利用能源作为筹码来施加压力。欧洲虽知此举危机四伏,但却迟迟无法摆脱这种能源依赖,结果在冲突爆发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能源价格飞涨,民众苦不堪言。
那为什么欧洲明明是近邻,却没能在战火爆发前做出有效应对呢?这个问题的背后,涉及到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能力短板的深层原因。冷战结束后,欧洲本有机会重新构建一个包容俄罗斯的安全框架。1990年代,北约和俄罗斯曾签署了《北约-俄罗斯基本文件》,旨在实现“相互尊重、不对抗”的和平局面。但随着北约东扩,俄罗斯被进一步推向了墙角,安全焦虑日益加剧。普京在2007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批评北约东扩是“挑衅”,然而欧洲对此置若罔闻,继续推动北约扩展。
至于欧盟,始终忙着推进经济一体化,安全问题则总是“等着别人救火”。欧盟27个成员国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德国担心能源断供,法国渴望主导地位,东欧国家只想着跟美国站在一起。这种松散的态度和行动力,让欧洲在面对俄罗斯时,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立场。2021年,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集结了10万大军,欧洲却依旧在纠结是否要进行制裁,行动慢得简直跟乌龟赛跑。
欧洲对俄罗斯的态度一直处在“两面派”状态。一方面,它怕俄罗斯这个“熊”发飙,毕竟人家有核武器和强大军队;另一方面,又不想失去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能源和军火交易上。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在2010年代推行“东方政策”,试图通过经济捆绑俄罗斯,但俄罗斯拿了钱照样“翻脸不认人”。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在上任后提出要“重启与俄罗斯的关系”,2019年甚至亲自邀请普京来巴黎谈判,但这些表面上的外交手段,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直到2022年战争爆发,欧洲才发现自己在与俄罗斯的较量中既没有硬实力压住对方,也没有软实力说服俄罗斯。制裁倒是出了一轮又一轮,但俄罗斯依靠能源出口收入,反而赚得盆满钵满。欧洲呢?天然气价格暴涨,民众生活艰难,工业企业纷纷停产,面对这样的“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局面,实在让人看了想摇头。
另外,欧洲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也是导致冲突升级的原因之一。北约是美国主导的,欧洲国家出了钱出了人,但决策大权始终掌握在华盛顿手中。2021年底,美国情报机构提前预测到俄罗斯可能会发动战争,然而欧洲依然迟疑不决,等待美国的表态。结果,美国一出手,欧洲才跟上,可此时战火已不可收拾。
最致命的问题是,欧洲的军事力量实在太弱。2022年,欧盟27国的军费加起来也只有2600亿欧元,而俄罗斯一个国家的军费就达到860亿欧元,且还不包括它庞大的核武库。欧洲虽然有很多计划,比如法国和德国常提要建立“欧洲军”,但这些计划早已被搁置多年,至今未见成效。在这种“软弱”的局面下,欧洲又怎能在对抗俄罗斯时有足够的底气呢?
德维尔潘在2022年7月的北京世界和平论坛上总结欧洲失误时,点出了两大教训。他说,首先,欧洲在冷战后没有与俄罗斯建立起基于对话和合作的全新秩序。冷战结束后,欧洲和美国以为自己是“大赢家”,想着如何扩展势力范围,结果却把俄罗斯逼到了墙角。其次,欧洲的力量与俄罗斯严重失衡。军事上,欧洲过度依赖美国;经济上,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让自己陷入被动。德维尔潘提醒,若不改这种失衡,未来不仅是俄罗斯,其他国家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