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名“文物医生”泸州大比武
专家为何向年轻人“泼冷水”?
参赛选手在烈日下对泥土质地等进行分析。主办方供图
7月的泸州,热浪翻滚。3日至6日,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火热开赛。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3名选手在6大项目中展开角逐,年龄跨度从19岁到59岁,上演了一场跨越40年的文物修复“代际对话”。
然而,面对越来越多年轻人投身文物行业的热潮,专家们却泼了一盆“冷水”,当萌新们带着高校传授的新技术加入这个古老行业时,老专家们最关心的是:这份需要“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年轻人真的准备好了吗?
全国赛场迎萌新
此次参赛选手中,既有头发微微花白的“老师傅”,也有认真专注的年轻面孔。
“对比上一届,参赛名手明显多了,特别是年轻选手多了。”四川省考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孙智彬关注到,本次赛事,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59岁,最小的19岁,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老中青三代的切磋交流。
这种变化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看来意味深长,在文博领域钻研了40余年,他见证了文物修复从“冷门”到“热起来”。
专家给年轻人“泼冷水”
7月4日早上,在合江黄氏坝沙溪口考古赛场,烈日当空,选手们戴着草帽站在探方里,手中的洛阳铲精准地打入地下,半筒形的铲头带出土样依次排列,大家不时蹲下辨别分析泥土的质地、颜色和包含物,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我们的考古勘探和发掘都在野外,这就是大家高温下的工作日常。”谈及年轻人加入考古勘探发掘领域,结合眼下这场艰辛的“泥土”实战,孙智彬直言“要给他们泼一盆冷水”。
打破年轻人的行业滤镜,孙智彬说,这实际上是一个极其艰难且时间非常长的工作,99%的野外工地很是艰苦,风吹日晒、风餐露宿才是常态。
尽管给年轻人“泼了一盆冷水”,孙智彬仍因行业中年轻人比例增长倍感欣慰,更希望他们真正做好“择一事终一生”的准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李雨心 刘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