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现代物流报
2025年高考志愿填报季,当考生贾铭准备填报“物流管理”专业,母亲的一句“你陈伯伯家的女儿物流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找到工作”让其犹豫不决。
从多年前的“物流热”到部分物流专业停招,物流专业真的不香了么?
物流岗位大洗牌
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首次超过360万亿元,全年物流业总收入达13.8万亿元,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
(图源:新华社)
与之相对应的,人才需求也水涨船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超过5500万人,每年会新增100多万人的就业需求。而专业院校供应链与现代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仅有17万人,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求。
一边是人才缺口,一边是毕业即失业。物流专业人才到底怎么了?
物流行业正深陷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之中。“基层岗位招工难与高端人才‘无人可用’并存。”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副院长褚东亮指出,这一困局是行业特性、教育体系滞后、企业机制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招工难”的焦点在基层一线。高强度体力劳动(如搬运装卸)、艰苦的户外工作环境、不规律的排班制度,使得众多求职者望而却步。与此同时,而一些基层的岗位正在被“无人化”所替代。
智能化浪潮正深刻改变物流业态。褚东亮强调,“在物流行业转型浪潮中,人才需求图谱正被智能化技术重塑。”随着无人仓、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普及,传统岗位如分拣员、货车司机、传统客服正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AI物流调度师、无人车远程控制员、客户体验优化专员等新兴职业。
表1:岗位更替图谱
这些新兴岗位对能力要求发生质变,AI物流调度师需掌握强化学习算法,无人车远程控制员需具备云数据处理能力,客户体验优化专员则需掌握数据挖掘与需求预测建模技能。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智能调度算法工程师等新兴岗位缺口将达43.7万人,其中无人机飞手供需缺口达45.3万人。
褚东亮总结道,“一个合格的智慧物流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供应链思维、数据决策能力和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教授同样指出,物流智能化发展要求人才层次“从单一执行转向系统思维、数据驱动和供应链全局掌控”。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红梅也表示:“自动化取代重复劳动,同时催生运维、监控、流程优化等创造性岗位,这是人才结构的升级。”
人才困境催生高校专业重构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正面临严峻的人才结构性矛盾。教育体系与产业需求的严重脱节,叠加企业用人机制的短视行为,共同加剧了行业“基层招不到、高端留不住”的困境。
而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实训设备陈旧,更是导致了毕业生技能与智慧物流脱节。刘大成直指症结:“普通高校追求‘大而全’,毕业生‘眼高手低’;职校设备升级迟缓,加剧人才适配困境。”
褚东亮分析,物流基层岗位因工作环境艰苦、强度大且薪资竞争力不足,导致吸引力低下;而高端岗位则受限于教育体系滞后,高校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对智慧物流、国际供应链等前沿领域覆盖不足。
针对当前物流专业教育现状,陈红梅坦言,当前物流教育体系正面临教材更新滞后、实训设备陈旧以及学生系统认知缺失三重挑战。她指出,部分物流专业教材更新周期长达5~10年,实训设备多停留在基础分拣系统层面,与京东等企业应用的智能仓储机器人、AI调度系统存在显著代际差距。
同时,学生虽能通过碎片化信息了解自动化、区块链等技术概念,但普遍缺乏系统认知,部分研究生论文中的人工智能应用研究仍停留在二手资料推演层面,难以满足产业实际需求。
而企业用人机制缺陷进一步加剧了高端人才荒。褚东亮表示,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在人力资源开发上采取"急用现招"策略,缺乏对员工的系统性培养规划。这种"重使用轻培养"的短视模式,使得企业陷入"人才越缺越省、越省越缺"的恶性循环。
此外,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激励机制与人才价值不匹配的问题。在晋升通道方面,传统层级晋升模式,导致技术型人才发展空间受限,而对于基层员工来说,没有足够的激励措施则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从社会层面上看,大众对物流行业的认知偏差则更是影响物流行业招纳人才。社交平台上,“血汗职业”“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叉车使”等用户吐槽,折射出该岗位的辛苦程度和相对较低的回报率,直接影响行业吸引力。
(图源:抖音评论区)
产教融合破局物流人才荒
物流行业当前面临的结构性人才缺口问题,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挑战。
对此,褚东亮从学院教育维度提出系统性改革方案,强调通过能力转化机制与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双重创新,培养具备复合型能力的物流人才:
在能力培养层面,首先需构建供应链系统思维训练体系。建议在《供应链管理》核心课程中嵌入系统动力学建模模块,通过动态仿真案例解析采购、生产、配送等环节的协同机制;同步开设《供应链建模仿真》实践课程,运用AnyLogic等专业软件模拟市场需求波动、运输中断等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局认知框架。
数据决策能力培养方面,应打造“真实业务场景+前沿技术工具”的教学生态。在《物流数据分析》课程中引入企业脱敏数据集,围绕仓储周转率优化、运输路径规划等实际课题,系统讲授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通过《智慧供应链》项目制教学,依托阿里云、京东物流等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训练学生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规律、制定优化策略的实战能力。
中西部院校在破解物流人才结构性矛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深度挖掘地域特色资源,构建“产业-教育-区位”三位一体的差异化培养体系,能够为当地物流产业升级输送精准匹配的专业人才。
褚东亮进一步表示,以新疆地区院校为例,可充分发挥其“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区位优势,打造跨境物流人才培养高地。重庆地区院校则可围绕“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需求,构建多式联运特色培养模式。
这种差异化培养路径的创新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将地域产业优势转化为教育特色,避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在地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可显著提升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政策抓手——明确要求高校瞄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布局紧缺专业,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通知》强调,要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分类推动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引导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鼓励高校突出优势特色调整专业结构,发挥优势专业集群效应,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
对考生而言,选择物流专业不再是“退而求其次”,而是拥抱智能化时代的重要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