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5333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微笑型抑郁症”可以分为2种类型
02、“微笑型抑郁症”很容易盯上明星群体!
03、得了“微笑型抑郁症”,如何加快康复?
2年前,2023年7月5日,华语乐坛的传奇、一代天后——李玟,永远离开了我们。
李玟,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玟的二姐说,李玟因患抑郁症而在家中轻生,被家人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但最终还是抢救无效。
消息传出,无数歌迷瞬间泪崩,几乎整个华人圈都陷入了深深的哀思。
2年过去了,很多歌迷已经接受了李玟去世的事实,但还是会忍不住怀念她。
我们分析过,表面看上去乐观、开朗的李玟,实际上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症”。
这种病非常隐蔽,非常凶险,李玟突然离世,让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微笑型抑郁症”的可怕!
相关文章:阳光坚强的李玟,怎么会得抑郁症?抑郁症真的难以治愈吗?
现在很多青少年、学生也有“微笑型抑郁症”,但老师和父母都没觉察。突然之间,孩子就没了!父母再怎么后悔也没用了!
借着李玟逝世纪念日,我们想再次深入科普“微笑型抑郁症”的高效知识,希望能够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01、“微笑型抑郁症”可以分为2种类型
微笑型抑郁症,又称为“阳光抑郁症”,这不是精神医学上的规范诊断,而是对某些具有特定特征的抑郁症的俗称。
简单来说,有些抑郁症患者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抑郁,表现得挺正常的,甚至显得阳光、爱笑、积极乐观,所以顾名思义叫做“微笑型抑郁症”。
而且,一般来说,有“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往往病情已经属于重度,有自杀念头。
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微笑型抑郁症的患者至少可以分为2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隐藏得很深,他们总是表现得积极、乐观,身边的人、甚至是父母、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得了抑郁症。
哪怕他们已经多次出现自杀念头,也很可能没有就医,又或者独自偷偷看病。基本上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他们内心的痛苦。
他们习惯性地对外保持美好人设,每天麻痹自己,极少流露真实情绪,即使不小心流露了,很快就掩盖过去了。
可是,长期的伪装、掩饰、压力无法释放,又会反过来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导致他们更加痛苦,自杀念头越来越强烈,加速情绪崩溃那一刻的到来。
当他们真的自杀时,他们的家人会非常错愕、继而是万分悲痛,完全无法接受!他们的朋友也会无比震惊!
他们的家属很可能还会去相关机构、部门讨说法,比如家长认为是孩子学校的问题,或者是工作单位的问题。
由于患者的死亡实在太突然了,表面看起来不像自杀,很多社会大众觉得很离奇:
是啊,好好的一个人,家庭幸福,日子平顺,又没受到很大压力和挫折,怎么会突然自杀呢?
有些自媒体为了流量,以讹传讹,乱带节奏,传播“阴谋论”。有的网友还盲目相信,怀疑这背后有黑幕,觉得死者是不是“被自杀”的。
所以,“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自杀时,很可能会掀起舆论风波,一下冲上热搜,引发极高的社会关注。
成都49中学生坠楼事件、胡鑫宇失踪事件,还有最近的“湘雅二院实习医生坠亡事件”等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以上悲剧里的小林、胡鑫宇、罗帅宇都是典型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如果官方对于罗帅宇的通报属实的话),只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
直到现在,仍旧有不少网友认为他们的死亡背后有“幕后黑手”,我们分析他们的精神心理问题,这些网友还攻击我们是在吃“人血馒头”。
退一万步来讲,就算这些案件真的另有隐情,那也只能说我们对他们的分析被啪啪打脸了,但绝不能否认“微笑型抑郁症”的存在!
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善良、正直,但不具备智慧,不懂得识别微笑型抑郁症,那就很容易缺乏自我判断,被人牵着鼻子走。
第二种类型的“微笑型抑郁症”则有所不同。
这类型的患者其实到精神科就诊过,被明确地诊断为抑郁症,他们亲近的家人、朋友也知道。
一开始,这部分患者有强烈的康复愿望,特别积极地看病、吃药、尝试各种方法。
但很可能,他们尝试了主流的治疗方法后,发现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他们还是很痛苦。
这个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其实是很折磨的。他们一次次说服自己要有信心、要保持希望、要坚持,但又一次次被现实打趴在地上,非常失望。
在反复的疗效不理想之后,他们逐渐变得绝望,自杀念头越来越强烈。
可是,他们身边的人未必知道这场痛苦的“内心戏”。
他们可能以为患者积极求医,按时吃药复诊,病情控制得挺好的,还恢复了部分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没啥太大问题。
久而久之,患者身边的人就放松警惕了,完全不觉得抑郁症是个很可怕的事,甚至以为它真就像网上有人说的,只是“一场心灵的感冒”。
当患者身边的人最放松的时候,其实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当这部分患者痛苦到无法承受,决定自杀时,他们不希望有人阻止自己。
所以,为了让别人更加放松警惕,他们会突然变得很积极、乐观,说一些非常理性、懂事的话,甚至是假装展望未来。
他们身边的人一听,心里特别高兴,以为患者的病情终于明显好转了,甚至已经好了。就连常见的国内外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师也未必能识别他们的伪装。
就在这时,患者很可能会实施自杀行为,“成功率”极高!
李玟、“哥哥”张国荣、明星乔任梁、广州诗人牛涛,还有前不久自杀的海南中学生,他们生前都确诊过抑郁症,看起病情稳定,但突然自杀!
乔任梁,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国荣,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都属于第二种类型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
还有,演员赵露思也属于这种类型的微笑型抑郁症,万幸的是她没有发生悲剧。
目前,赵露思对外公开了自己的病情,这对于缓解她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的帮助。
赵露思,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她的心理创伤还未得以真正修复,病情很可能还会出现波动,甚至是复发,希望她本人还有家属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
第二种类型的“微笑型抑郁症”患者自杀后,虽然也会让人感到震惊,但由于他们有过就诊的经历,知情的家人、朋友相对更容易接受事实。
所以,绝大部分网友对他们的死因也不会有过多的猜测,事件很快就会归于平静。
02、“微笑型抑郁症”很容易盯上明星群体!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明星其实是“微笑型抑郁症”的高危群体!
他们能够出道,成为荧幕上光鲜亮丽的大明星,自身肯定有过人之处,比如出众的外形、唱歌好听、演技好等等。
他们成名之后,拥有不少粉丝,会经常被外界过度夸奖、阿谀奉承。这很容易导致他们对外界的过度夸奖形成叠加性心理渴求。
说白了就是,他们很想一直红下去,很想一直得到粉丝、外界的好评,一直维持美好的、甚至是完美的形象。
为了维持这种光环,他们就得不断自我施压,比如要求自己必须管理好身材与外貌,还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久而久之,他们很容易出现追求完美的强迫型人格,但这又会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极大。
而且,娱乐圈本来更新换代就很快,竞争非常激烈。
有很多所谓的明星,其实仿佛是“快消品”,如果他们不具备真正的实力,又或者缺乏天时地利,他们很容易被替代,被人遗忘。
有的明星个人追求不高,适当躺平,心理压力还小一些;但有的明星誓要力争上游,就会不断自我施压,内心压力极大。
当他们不堪重负,遇到很多困难,遭受大量叠加性心理创伤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出现情绪症状,甚至患上抑郁症。
当“抑郁症”与“强迫型人格”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出现“微笑型抑郁症”。
说得直白些,他们很压抑、很不快乐,但他们就是憋着不说,宁愿憋出内伤,也不愿意表露出自己的痛苦。
尤其在公开场合,他们要求自己必须有素质、得体,必须做好公众人物的榜样,表现得积极、乐观。
有些明星即使公开承认自己有抑郁症,但他们只会表露出自己情绪稳定的一面,对病情和治疗一句带过,努力给人一种“我是病了,但其实还好”的感觉。
也许有网友觉得奇怪:
很多明星明明很有钱,甚至已经财富自由了。他们罹患抑郁症后,为什么不找最好的精神科大夫,最好的心理专家来帮助自己康复呢?
实际上,他们很可能已经找了,但无济于事!
抑郁症现在已经是一种常见病了,随着不断科普,很多人都知道了这种病。这是时代的进步。
但很多人有一个认知误区,容易以为“常见病 = 容易治好”,事实上,就精神心理障碍来说,不是这样的。
抑郁症属于精神医学里的“症状学诊断”,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只会根据症状下诊断,但不知道抑郁症的真正病因!
比如,有个新闻报道说,“哥哥”张国荣因抑郁症自杀去世之后,香港有一个精神科医生写信给张国荣的姐姐。
这个精神科医生说,抑郁症分为2种,第一种是脑部化学物质不平衡了,另一种就是明显是不开心的事导致的。他说,“张国荣的抑郁症百分之百属于第一种”。
这个医生的意思是,“哥哥”的抑郁症是生理性的!
在他看来,“哥哥”是富二代,成长经历中没啥大波折,成名后又富有,跟伴侣感情好,性格又豁达,咋就突然抑郁了呢?
主流精神科大夫认为,如果心理社会因素解释不了抑郁症,那就只剩下生物学因素了。
其实,这位精神科医生的判断和解释是错误的。
抑郁症(包括“微笑型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等)主要是后天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主要根源是患者有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而且不断自我否定。
这是精准心理学的颠覆性发现!
可是,主流精神科大夫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一点,还认为抑郁症主要是基因遗传、大脑神经递质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导致的。
他们自然无法提供真正深入、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法,只能通过开药、物理治疗适当控制病情,治标不治本。
至于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包括心理专家,他们虽然很想解决抑郁症的心理根源,但往往有心无力。
因为他们都停留在外显记忆层面(来访者平时能够想得起来的记忆)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深入不到内隐记忆层面。
但实际上,抑郁症的主要病因,就储存在人的内隐记忆层面(来访者平时想不起来的记忆)。
即使是有循证医学强力支持的认知行为疗法(CBT),对抑郁症患者、尤其是明星,也不一定能够起效。
因为这些明星见多识广,受到很多人追捧,内心有比较自以为是的一面。
他们有自己的看法与判断,不容易信服所谓的心理专家,甚至会认为对方根本就不能理解自己。他们甚至会跟对方争论,陷入诡辩。
所以,就算明星患者用了很多资源,花了很多钱,找了很权威的精神科大夫和心理专家,也未必能真正解决问题。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而且,即使这些明星的病情暂时好转了,但他们也有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
复发的问题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患者及家属的头上。
因为主流的精神科治疗以及心理咨询/治疗根本就无法真正解决“复发”的问题。
03、得了“微笑型抑郁症”,如何加快康复?
那如果明星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症”,到底怎么样才能真正康复?
连明星都治不好抑郁症,普通的患者岂不是更没办法康复了?
当然不是!
抑郁症患者一定要意识到,抑郁发作是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自我否定导致的。
如果有条件,可以接受3PT(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精准、深入、高效地修复叠加性心理创伤,塑造出理性的综合归因模式和高逆商。
通过这种方式,患者可以康复得很快,复发的风险非常低。
但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康复路径。如果暂时没有办法接受3PT,也可以用其它方式修复部分的病理性记忆,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
比如,对于青少年、学生患者来说,如果他们的父母学会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疗”,孩子也能逐渐地真正康复。
对于有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明星群体,我还有3个建议:
第一,你们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要学会“积极努力、顺其自然”。
明星们活在荧光灯下,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过度放大,有时会被粉丝夸上天,有时又会被黑粉网暴。
就明星这份职业特性来说,其实这种事情非常正常。如果明星太过在意别人的眼光,很容易会陷入崩溃。
有些明星根本接受不了别人对自己的黑评,还可能会引导自己的粉丝去攻击那些抹黑自己的人。实际上这根本没必要,也不应该。
明星们一定要克服自己“人性三原色”中的虚荣心,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不要在意别人是否认可自己。
如果总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跟“黑粉”斗气上,只会不断地消耗自己,还一无所获。
如果一定想反击,还不如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放在事业上,多做出一些成绩,行动才是最好的反击。
但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我们对于结果不要太在意,更没必要总是自我施压。
第二,明星群体要克服“人性三原色”中的侥幸心理,不要盲目赌博、投资!
很多明星赚了钱后,就想赌博、投资。搏一搏,单车变摩托,他们想赚快钱。这实际上一种侥幸心理!
如果他们没有看清社会发展的规律,就盲目地投资,他们以为自己在赚别人的钱,但其实他们是别人的“韭菜”!最终血本无归。
赌博就更不用说了,十赌九输,如果染上了赌瘾,再厚的家产也耗不起,最终甚至可能家破人亡。
第三,明星群体一定要有意识地进入“生命阶段”,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感。
对于很多明星来说,他们早已经度过了“生存阶段”,并进入了“生活阶段”,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条件。
但如果他们一直停留在“生活阶段”,满足于吃喝玩乐,这很容易出问题。
饱暖思淫欲,很多明星享受过物质生活之后,开始追求感官上的刺激——吸毒、嫖娼……
一旦这些黑料被人公诸于世,等待他们的只有“社死”,甚至入狱!他们会亲手毁掉自己的事业!
吴亦凡,他从炙手可热的顶流明星,到成为锒铛入狱的强奸犯,唏不唏嘘?可不可惜?但这条路是他自己选的!他怨不得别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希望别的明星一定要引以为戒!
所以,明星一定要进入“生命阶段”,有意识地探索自己人生价值,活出真正的人生意义。
如果明星能真正地德艺双馨,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多做对他人、社会有帮助的事情,这带来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肯定会非常强烈,比吃喝玩乐的快乐强一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