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冲突不断升级,但鲜有盟友出手相助。同样地,以色列对黎巴嫩、胡塞组织以及叙利亚的攻击,都没有看到其他国家提供应援。在当前以色列与伊朗关系日益紧张之际,所谓的阿拉伯兄弟们同样没有一个直接站出来支持伊朗。
在中东这个矛盾重重的地区,虽然以色列四周敌意环绕,然而却没有哪个国家敢于随意挑衅它。以色列犹如一只狂犬,受到一点刺激就会毫不留情地反击,试图彻底摧毁对手。每一场战争几乎都是为了消灭敌国,而美国的军事支持更是让其他小国望而却步。中东的几次重大战争便是明证。尽管如今以色列的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但它在地区的影响力依旧强劲,其他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宗教派系之间的深刻矛盾让局势更加复杂。伊朗在什叶派中占据领导地位,而沙特及其邻近的阿拉伯国家则是逊尼派的核心,两者都渴望成为中东的决策者。当一方与以色列发生冲突时,另一方即使不趁火打劫,也已算是出于对阿拉伯团结的考量。
再者,经济利益是各国考虑的重要因素。沙特的石油资源、阿联酋的港口以及埃及的运河都是它们的经济命脉。若真冒险支持伊朗,激怒以色列或美国带来的经济制裁可能会造成严重损失。历史上,第二次中东战争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和第四次战争中的赎罪日战争都曾让以色列几乎将埃及的经济绞杀至死。因此,周边国家宁愿在暗中观察,也不愿意插手这场冲突。
此外,美国在中东的强大影响力也是各国考虑出手的一大障碍。美国与以色列的紧密关系众所周知,若某个阿拉伯国家公开援助伊朗,美国必将迅速采取制裁和军事威胁。曾经,卡塔尔因与伊朗接近而遭到了沙特等国的孤立。
正因如此,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态度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与以色列进行私下接触。比如在2020年签署的《亚伯拉罕协议》中,阿联酋和巴林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沙特虽然作为逊尼派的领头羊不便与以色列公开握手,但其在情报共享方面的合作已有诸多传闻。
因此,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阿拉伯国家虽在言辞上支持,实际行动却鲜有跟进。尽管民意倾向于支持巴勒斯坦,但一旦真正介入,各国也需自我评估是否能够承受来自美国和以色列的报复。所以,即便是出手相助,往往也只能在暗中进行。
展望2025年,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似乎不会轻易结束。以色列的空袭对伊朗造成了严重破坏,伊朗的经济本就岌岌可危,局势更加雪上加霜。物价飞涨,普通民众生活困苦,然而伊朗的领导层却表态要誓言反击,面对此情此景,他们的代理人网络却同样受损,反击的底气大为不足。
当然,伊朗的反击转换到以色列一方,情况也并非如意。以色列动员了数十万的预备役,然而经济疲软、高科技产业陷入停滞,拦截伊朗导弹的费用也让国家财政吃紧。当国内民众开始上街抗议,要求停战时,内塔尼亚胡的压力则不断增加,最终不得不寻求美国的支援。
至于其他阿拉伯国家,依然保持着往日的态度,口头上说得中立,实际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国际社会对此反应混乱,美国继续支持以色列,而欧洲则呼吁停战,但似乎并无实际效果。战斗持续至今,双方各自的形势都难以改变,战局也因此陷入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