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给乾隆帝上高宗庙号,是既表达了肯定,也表达了不满,很多人认为这是造谣,这就是肯定,并没有不满,持这种看法的话,就是对历史理解片面了。
历史是什么呢?
历史不是枯燥的,历史人物也不是死板的,纯粹的人很少,更多是复杂的人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史料综合起来,更全面的看待当时的历史。
首先为什么说高宗庙号明明是好庙号,却带有贬义呢?
高宗庙号从本身来说自然是好庙号,甚至可以说是宗字庙号中的顶级庙号之一。在“太高世中”四种庙号之中,乾隆帝时期,清朝已经有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帝、世宗雍正帝,高祖和高宗并没有,高祖一般是上给开国皇帝的,所以高宗是嘉庆帝能给乾隆帝上的最好庙号,从这点来看,嘉庆帝做的诚意满满。
但是庙号好不好,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看上庙号的皇帝如何,如果水平低的人强行用好的庙号,会将好的庙号含金量拉低。
像一代明君汉文帝是太宗庙号,使得这个庙号的含金量拉满,从此树立一个标杆,就是王朝二代皇帝以上太宗庙号为荣,虽然之后高梁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将这个庙号含金量拉低不少,不过还好之后的明太宗朱棣和清太宗皇太极将这个庙号的含金量又给拉回来,保持在水平线上。
再以高宗来说,唐高宗李治虽然文治武功不错,但也是培养出一代女帝武则天,并建立武周,使得唐朝差点被“拦腰斩断”,也使得高宗庙号的含金量受到影响。等到南宋时期,有着“完颜构”之称的宋高宗赵构被上高宗庙号,更是进一步使得高宗庙号含金量拉低。
所以嘉庆帝给乾隆帝上高宗庙号,确实有表达不满的意思,从这点来看,也是挺鸡贼的,无论你从他这个用意是好的还是坏的方面来分析,都有其道理,真是无懈可击啊。
可能很多人会说史书上并没有乾隆帝和嘉庆帝父子二人有矛盾的记载,也没有嘉庆帝对父亲不满的记载,这就是生硬理解历史了,古代是以孝治天下,嘉庆帝就是对父亲乾隆帝真有不满,他肯定不会公开说出来,更不会记载于史书,不能拿史书没有记载就说没有,毕竟有的野史都被证明是真的。
还有一大原因在于乾隆帝虽然禅位给嘉庆帝,但是全面压制嘉庆帝,嘉庆帝没有一点权力,没有反抗之力,只能选择韬光养晦,这样一来父子二人哪里有矛盾呢?
如果嘉庆帝有一定权力,乾隆帝又更是手握大权,那父子二人很容易起矛盾的,就是这种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绝对性的压制,才造成这种表面上的风平浪静,而这也是嘉庆帝对乾隆帝不满的最大原因。
清朝皇帝对于下一代有一个共通性,那都是认为子嗣远不如自己,这点在乾隆帝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有17个儿子,却没有一个能看上眼的,最后万般无奈之下才选择了十五子嘉庆帝,在秘密立储以后的冬至南郊大祭时,乾隆帝将这种不满发挥到极致,竟然默默祈祷:
“曾以所定皇子之名,默祷上帝,以所定之子若贤,能承大清基业,则祈昊苍眷估,俾得有成,若其人弗克负荷,则速夺其算,毋误国家重大之任,予亦可另行选择。”意思如果嘉庆帝不是当皇帝的料,就请上天赶紧把他的性命收走,不要耽误时间,这样自己好可以马上再定继承人选。
在禅位嘉庆帝以后,乾隆帝是真把自己这位儿子当儿皇帝看待,权力不过渡给他一点,依旧死死抓住大权不说,对嘉庆帝应有的尊重都没有。
以生活细节来说,乾隆帝继位以后,仍居养心殿,让嘉庆帝居住在皇子居住的毓庆宫,当然这并不算什么。
嘉庆帝的发妻孝淑皇后在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病逝,正常来说,皇后死去自然要按照皇后规格举办,但是这点嘉庆帝都做不了主,还是太上皇乾隆帝发话才可以,真是绝了。
“谕内阁,本日皇后薨逝,一切典礼,仰蒙皇父太上皇帝特降敕旨,加恩照皇后例举行。”
虽然太上皇加恩可以按照皇后例举行,但是嘉庆帝的发妻并没有享受到皇后的待遇,因为年老的乾隆帝忌讳白事,所以皇后丧礼只能减杀,办的是冷冷清清。
嘉庆帝对发妻的感情可是很深的,在其死后作过很多诗纪念,并且将对发妻的感情寄托在与发妻所生的嫡长子身上,之后这位嫡长子靠着不错的表现也是成为清朝唯一一个嫡长子出身的皇帝,是为道光帝。
再对比乾隆帝发妻孝贤皇后死后,丧礼的规格在清朝是前所未有的,嘉庆帝心里怎么可能没有落差,没有不满呢?
乾隆帝还以第一心腹宠臣和珅来压制嘉庆帝,授予和珅很大的权力,使得和珅有着“二皇帝”之称,甚至可以说是骑在嘉庆帝的脖子上欺负他。
嘉庆帝的师傅朱珪本来在地方担任大员,在嘉庆帝继位当年,乾隆帝想召朱珪入京入阁担任大学士,嘉庆帝写诗向老师表示祝贺,和珅便以此向乾隆帝告状,说嘉庆帝在笼络人心,乾隆帝大怒,认为嘉庆帝这是想要依靠老师朱珪组建班底,进而掌握大权,要不受控制了,于是乾隆帝问久在刑部的军机大臣董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处罚?
乾隆帝当时说夸张点,搞不好都有废帝的心思了,还好董诰是正直的大臣,叩头说道:“圣主无过言。”潜意思是嘉庆帝是皇帝,人家向老师祝福两句怎么了?皇上笼络人心不是很正常吗?于情于理都是没问题的,你这个太上皇怎么想的呢?
乾隆帝一听,沉默很久,好像确实是这个道理啊,皇帝向师傅表示祝贺,能有什么问题啊?所以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朱珪进京的事情也被乾隆帝找了个借口作废。
和珅还派吴省兰以录记诗草的名义到嘉庆帝身边时刻监视,这背后自然有乾隆帝的默许,不然和珅怎么可能有那么大的胆子呢?
面对这种情况,嘉庆帝只能选择隐忍,对乾隆帝是事事听从,甚至是乾隆帝笑,他就笑。乾隆帝生气,他就生气。对于和珅,更是倚为心腹,表现出无条件的信任。如此一来才麻痹住乾隆帝与和珅,是风平浪静的度过三年多的傀儡皇帝生涯。
嘉庆帝虽然宽仁,但并非懦夫,更不是傻子,他是一个正常人,面对乾隆帝做的这些事,他怎么可能不满呢?至于和珅做的那些事,他也是会算在和珅的主人乾隆帝身上,所以说他对乾隆帝不满都是轻的,很可能都有怨恨之心。
正是因为对乾隆帝意见很大,所以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四乾隆帝病逝,满怀怨气的嘉庆帝便马上将乾隆帝生前最宠信的大臣和珅拿下,并在正月十五将其赐死,前后时间不到半个月,这已经是侧面表达出对乾隆帝很大的不满,所以综合来看,嘉庆帝给乾隆帝上庙号为高宗,确有明褒暗贬之意。
简单来说,这父子二人就是精明强势想控制一切的父亲遇到善于隐忍的厚道儿子,看似关系不错,实则儿子对父亲想控制一切的一面很是不满,所以等到父亲死后,就变相报复了父亲一把。
最后码字不易,继续推荐本人新书《大清300年》,书中对于想控制一切的乾隆帝和仁厚有手腕的嘉庆帝都有着详细分析,从皇帝个性入手,来深入研究清朝是如何崛起强大再到衰落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