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印度国防部长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并参与上合组织国防部长会议的活动中,尽管未能达成联合声明,印度依旧选择派团前来。此举一方面是表现出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参与,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一种微妙的姿态。6月25日,印度国防部长辛格抵达青岛,出席了上合组织的防部长会议。这一举动代表着自双方边境对峙有所缓和以来,印度军方高层首次踏上中国土地。这样的姿态与印度此前的明显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就在不久前,当上合组织集体谴责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时,印度却选择了独自宣称“未参与讨论”。印度对华态度的转变,背后实际上是有深层原因的。现实的压力无疑是促使印度调节其外交姿态的重要因素。
近期,中国对稀土出口政策的收紧,直接影响到了印度高科技产业的生存,似乎在无形中按下了印度的“紧急按钮”。印度媒体报道显示,多个企业因缺乏稳定的供应链而陷入瘫痪状态,并开始联合呼吁新德里采取务实路径,表示“别再强硬对抗,赶快寻求对话”。另外,在最近与巴基斯坦的冲突中,印度军方也遭遇了不小的挫败,多架阵风、苏-30以及米格-29战斗机被击落,而巴基斯坦所使用的正是中国制造的歼-10CE战机。这样的现实局面促使印度军方逐渐承认:“我们需要向别人学习成熟的军事体系”。由于稀土资源对发展高科技武器的至关重要,辛格此行极有可能与中方探讨边境的协调及军事互信机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一向采取“骑墙外交”策略。在此期间,新德里一方面向美国示好并积极采购武器,另一方面又对俄罗斯暗送秋波,获取石油供应,如今又向法国阵风战斗机展开求购稀土的舆论攻势。这种多元化下注的外交策略,必然使得印度的态度充满了不确定性,随时可能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