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感慨人性之多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捉摸不定的性情变化。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性格与情绪的作用下,就会演化出人性中变化感与稳定性的错综交错。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希望尽可能地理解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应该过什么样的一生?
一、人性是多彩的
人性是复杂的,包含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人性是多变的,包含了我们的各种情感、欲望、动机等心理特征。就拿情感和情绪来说,既有喜悦、满足、幸福等积极的一面,也有悲伤、痛苦、愤怒等消极的一面。多变的情绪和复杂的情感错综交织在我们的内心,并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理解人性不是冰冷的学术解剖,而是用温暖的目光凝视那些构成我们灵魂的复杂光谱。人性如同深邃的星空,既闪烁着康德所说的"心中道德律"的永恒星光,也涌动着弗洛伊德揭示的潜意识暗流。
二、科学认知人性
现代神经科学揭开了更多人性奥秘,镜像神经元解释了我们为何会为他人的痛苦揪心,多巴胺机制揭示了成就感的生物基础。但这些冷冰冰的科学理论和数据,需要人文精神的温暖转化。就像梵高用《星月夜》表现精神躁动,蒙克用《呐喊》传达存在焦虑,艺术始终是理解人性的最佳媒介。
我们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犹豫中看到自己,在《浮士德》中看到:"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真正对人性的理解,正是要让理论回归生命的温度。
三、中国人的人性观
中国有句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复杂又多变的人性,就像一眼看不透的黑盒子。对此,东西方文明对人性的探索如同两条并行的河流。孟子说"性善犹水之就下",荀子言"性恶其善者伪也",而佛教的"明心见性"则提供了第三条道路。
这种多元认知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因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兼容并蓄。文化和历史的脉络之下,关注中国哲学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华夏民族的人性观传承,是我们深刻认知民族,读懂我们中国人的重要窗口。
【问念】总结:
秉持科学精神,基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这三大学科,构建科学理论支撑下的人性认知框架。力求多角度,多层面的掌握人性相关知识,兼顾科学与文化,历史与当下,从而更全面、更深入的看懂人性,掌控人性。
正因为人性如此重要,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发一套,能够真正弄懂人性的实用工具和配套课程。人性魔方——让更多人能够科学与便捷的弄懂人性,认知自我,看清他人,读懂社会,增长财富,从而创造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