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专业组”模式下,面对数量较多的志愿,考生该如何安排志愿顺序? 面临批次合并与志愿扩容后的机遇与挑战,考生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为考生梳理志愿选择思路,助力考生合理规划志愿填报方案。
45个志愿框架下的“冲稳保”策略
在“院校专业组”模式下,考生可填报几十个志愿。在此种情况下,考生可综合考虑本省份考生人数,以及优本扩容带来的招生计划数,采用梯度设计的精细化分层方法填报专业组。
“冲一冲”:前9个志愿
即指考生侧重选择学科实力强劲或地域优势突出的目标。比如,考生在本省份同科类考生中的位次为 10000名左右,则可以选择往年录取位次在 8500-9000名左右的院校专业组作为“冲”的志愿。
“稳一稳”:中间第22个志愿
即指考生重点筛选专业适配性高、转专业政策宽松的院校。比如,考生在选择本省份同科类考生中的位次为 10000 名左右,那么“稳”的志愿可以选择往年录取位次在低于考生位次20%以内的院校专业组。
“保一保”:后14个志愿
即指考生选择的“保”的志愿往年录取位次低于考生 20%以上的院校专业组,确保组内至少包含2个可接受专业。比如,考生在本省份同科类考生中的位次为10000名左右,“保”层的志愿可以选择录取位次在低于考生位次20%以后的院校专业组。
当然,在上述按“冲稳保”原则安排志愿顺序的基础上,考生和家长还可以根据需求以及自己高考成绩所处的层次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最终的志愿更科学合理。
一是区域均衡策略
选择的院校避免过度集中于北上广等“热门”地区,可在“冲稳”志愿中纳入中西部潜力高校,以提高录取几率。比如,在“冲”的志愿中,可选择一些中西部地区学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在“稳”的志愿中,适当增加一些中西部高校的专业组。
二是学校层次优先策略
随着大类招生、转专业政策等更加人性化,考生在志愿院校时,建议在符合自己成绩位次的基础上,选择学校层次较好的单列专业组,这样既可以享受优势教育资源,又可以通过转专业等途径进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专业组内排序的核心原则
兴趣维度
考生如果有明确的职业倾向,可将感兴趣的专业放在最前位置,即使往年的录取分数或位次略低;如果兴趣偏好不明确,可考虑选择大类招生或转专业政策较为宽松的院校,可先在大学中进一步认知专业后再进行选择。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学校对转专业不设门槛,除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外,其余均可申请转专业,且没有转专业次数的限制。
发展维度
即关注高校的辅修政策、保研比例、科研平台、学科评估结果等指标。在高校转专业政策日渐宽松的背景下,尽量选择学科实力强、保研率较高、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及专业。
就业维度
专业就业情况也是选择专业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有就业或深造倾向的考生。在志愿选择时,可关注高校的深造率、毕业去向落实率和就业质量等,了解相关学科(专业)的就业情况。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很多学生都会选择深造,此时就可以多了解高校有关保研的政策,相关专业的深造率以及深造的院校等。
风险防控策略
在了解上述因素外,考生综合参考专业近年来的录取分数/位次、招生计划等,对同一个专业组内的专业做好排序。一般来说,建议设置2个专业志愿为“冲”,2个专业志愿为“稳”,2个专业志愿为“保”。
同一个专业组内,对于填报的“保底”专业志愿需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近些年专业录取分数/位次低于考生当年在本省份同科类考生中的排名位次,有较大几率保底;二是专业的学习内容与组内目标专业存在知识关联性,这样可以确保在考生无法被其他专业录取时,有一个相对可以接受的保底专业,且在转专业或跨专业保研时有更好的学科知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