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奠未毕,城溃,诸禁近举火焚之。奉御绛山收哀宗骨瘗之汝水上。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金国的皇帝们,结局竟是如此悲壮,甚至连尸骨都难保全。可同样是亡国之君,宋朝皇室最后却有些许不一样的结局。为什么蒙古人要对金国赶尽杀绝,却又对南宋皇室稍微留情呢?
蒙古铁骑踏过草原、荒漠,也踏碎了无数王朝的城墙。金国的末代皇帝哀宗和末帝,最终在乱兵和烈火中走向了终点。史书说得冷淡,可我总能想象那夜的城池:火光映红了天边,哭喊声里,皇室成员死于非命,连尸骨也只能草草埋葬在汝水边上。
可南宋的皇室命运,却没那么惨烈。虽然最后也被灭国,但蒙古人对待他们的手段明显不同。这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旧怨与因果?
小时候,师父常说: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蒙古与金国的仇怨,埋下得极深极久。
几百年前,金国女真人曾经是草原上的强者,也担心蒙古人崛起威胁自己,于是采取极其残酷的政策。据《金史》记载,金世宗年间,每三年就要出兵北征,杀蒙古人以控人口,称作“灭丁”。从此,草原上的部落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年年都要防备金军的劫掠,不少部族被屠灭,鲜血浸染过无数草地。
铁木真也有家仇。他的曾祖父俺巴孩汗被塔塔儿人出卖后,送到金国处死,被钉在木驴上活活折磨至死。铁木真少年丧父,亲身经历过家族被赶出部落、流亡荒野的苦难。他曾发誓,要亲手为先祖复仇。等到蒙古崛起,铁木真果真亲征金国,以血还血。
所以说,蒙古灭金,并非只是扩张领土,更是要雪耻。金国皇室身上背负着数代仇恨,蒙古人自然不可能手下留情。
而宋朝和蒙古的关系,却有另一番故事。
南宋本来和蒙古并无直接冲突,反倒因为共同的敌人金国,有过短暂合作的时光。宋人始终忘不掉靖康之耻: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还有数千宗室、宫女,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后,虽然向金称臣,但骨子里一直想报仇雪耻。当蒙古大军南下攻击金国时,南宋起初犹豫过,可金国权臣术虎高琪却反过来挑衅,1217年劝金宣宗攻打南宋。金国本该与南宋联手抗蒙,结果却南北夹攻,让蒙古坐收渔利。
两线作战之下,金国逐渐支撑不住,而南宋决定联合蒙古。史书里记载,南宋名将孟珙甚至在蔡州城外救过蒙古大将张柔一命。战场上的情分虽小,但让蒙古人看到了宋人并不全是死敌。
所以蒙古对待宋朝皇室,便有了不一样的态度:虽然依旧征服,但并非如灭金般赶尽杀绝。
南宋虽倾向文治,但也不缺硬骨头。蒙古起初自信能迅速灭宋,可硬是打了四十多年,才攻到南方的尽头。
钓鱼城那场仗,尤为让人记忆深刻。1259年,蒙哥汗亲率大军围攻钓鱼城。夏日炎热,围城数月不下,蒙哥汗死于战阵或病死营中,这让蒙古的扩张步伐一度停顿。天下因为这座小小山城,多延续了数年和平。
同样的,在崖山海战里,南宋十万军民面向大海,以死殉国。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赵昺跳海自尽,史书寥寥数笔,实则惊心动魄:滔天巨浪里,船只相继倾覆,无数人选择随国共亡。蒙古人见此,也生出几分叹惋。
当然,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忽必烈。
忽必烈比起兄长蒙哥,更懂得中原之道。他继位后,推行汉化政策,希望用礼法安抚南方百姓,而非只靠屠城震慑。这种政策,既符合元朝稳定的需要,也让南宋皇室在亡国后没有被彻底灭绝。
忽必烈喜欢汉文化,笼络汉人士族,让许多南宋旧臣继续在新朝做官,也正因如此,蒙古对宋皇室的态度,多少显得宽和。
可不管是金国还是宋朝,最终都没能挡住蒙古大军的脚步。
金国在蔡州最后一役几乎战至灭族,南宋在崖山也几乎同样覆灭到只剩血脉残存。这两段历史,让我常常觉得,人间仇恨一旦累积到极点,终究只有血的报复来平息。
参考资料:《金史•卷一十五》《宋史•列传一百七十一》《元史》《续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