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军长是中将,军长却仅是少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按照常理,军长的级别比副军长要高,授衔的时候,自然也要比副军长的军衔高才对。可在1955年大授衔时,四野下辖的第48军情况却恰好相反,两位副军长是中将,军长却只是少将。
那么48军的军长和两位副军长都是谁呢?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怪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48军成立于1948年底,隶属于东北野战军,其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 11 纵队。该军的军长便是赫赫有名的贺晋年。
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杰出代表,他在革命时期长期战斗在陕北大地。曾担任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政委,以及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参谋长,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
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贺晋年又出任红27军军长一职。要知道,红军时期的军长,其级别比一般的上将还要高。
抗日战争时期,贺晋年留守大后方,鲜少有展现才能的机会。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奔赴东北,先后担任东野第11纵队司令员和第48军军长。率部参与辽沈战役,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面对国民党军十万兵力的进攻,坚守阵地半月之久,为攻克锦州立下关键功劳。1949年,他带领第48军南下,参与,以极小代价歼灭国民党军上万人,解放20余座县城,为主力部队进军广东扫清障碍。
新中国成立后,贺晋年调回东北,担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当时东北军区属于六大军区之一,这一职位级别相当高。然而,风云变幻,1954 年“高的事件”爆发,贺晋年作为他的同乡和下级,关系较为密切,因此被调离东北军区,前往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而此时,距离授衔已经不远。果然,在授衔时,贺晋年仅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副兵团级将领中唯一的少将。这一军衔明显偏低,极有可能是受到了“高事件”的影响。
48 军的副军长是周仁杰。从职务和名气来看,贺晋年都更胜一筹。周仁杰来自湖南茶陵县,红军时期,担任过师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以及长征。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仁杰担任八路军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二团团长,长期留守大后方,这一点与贺晋年相似。
解放战争时期,周仁杰同样前往东北,担任 11 纵队副司令员兼师长,后来成为 48 军的副军长,长期担任贺晋年的副手。
1955 年授衔时,周仁杰被授予中将军衔。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周仁杰在红军时期就是师长,级别不低。不过,关键在于解放战争期间,他仅担任副军长,否则军衔或许还会更高。
48 军还有一位副军长,即刘转连。刘转连和周仁杰是同乡,他小时候就参加了儿童团,投身农民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独立师。红军时期,他率部参加了湘赣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反“围剿”作战以及西征,担任过师参谋长和师长。
抗日战争期间,刘转连跟随王震参与抗日作战,之后回到大后方,参与领导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抗战末期,他担任八路军独立第 2 游击支队司令员,奉命率队南下,途中折返前往东北,担任 359 旅旅长。
后来,随着 359 旅不断整编,他又担任 10 纵队第 29 师师长,以及 47 军第 140 师师长。1949 年 4 月,他调入 48 军担任副军长。
1955 年,刘转连同样被授予中将军衔。毕竟他在红军时期就是师长,抗战期间还是旅级干部。
综合来看,贺晋年在革命生涯的各个阶段,级别明显高于周仁杰和刘转连。然而,军衔评定是一个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贺晋年虽职务更高,但政治事件的影响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而两位副军长因长期在作战部队任职,未受类似牵连,得以按常规晋升。
此外,48军政委陈仁麒,同样获中将军衔,进一步说明贺晋年确实属于高衔低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