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由于叶剑英的健康状况不佳,中央领导层决定由陈锡联接管军委的日常事务。这项决定是毛主席亲自做出的,充分体现了他对陈锡联的信任和重视。在授予陈锡联这一重任时,毛主席握住他的手,郑重其事地叮嘱道:“你要挂帅啊。”这一刻,可以说是毛主席亲自将军权呈递给了陈锡联,显示了他对后者的高度期待。
然而,这一任命也引发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当时许世友仍在职。许世友与陈锡联同为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且许世友曾是陈锡联的上级。在红四军时期,担任军长的许世友领导着陈锡联,他作为师长在下。他们两人都是开国上将,别且都是大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局委员。面对如此背景,为何毛主席会选择陈锡联担任这一重要职务,而不是让许世友来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呢?
这里展现出了毛主席非凡的眼光和独特的用人之道。毛主席对于人才的识别,可以说是深刻而独到的。他总是根据每个人的特长进行用人。尽管许世友的资历较陈锡联更为悠久,然而在综合能力方面,陈锡联明显更胜一筹。在1975年,陈锡联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而许世友一生中则未曾担任过此职务。这一任命不仅彰显了陈锡联在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卓越能力,也标志着他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
陈锡联的经历也远较许世友多样化。许世友一直在担任大军区司令员,而陈锡联却在建国之初便担任了近十年的炮兵司令员。他经历了从一个大兵种司令员向大军区司令员的转变,展现了其全方位的军事才能。
除此之外,陈锡联与许世友所在的地理位置也有所不同。许世友在广州军区担任司令员,肩负着镇守南大门的重任,广州军区固然重要,但与北京军区相比,其地位则显得相对逊色。北京军区作为国家安全的核心,陈锡联在此任职,肩负着保护国家首都及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职责。古语有云“京官难当”,许世友对此深有体会,他一生都不愿意调任至北京,曾言与中央领导争论时难以胜出。
虽说许世友是个明白人,清楚京官的艰难,但已身处北京的陈锡联却能够游刃有余。自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位置调整后,他在北京军区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和赞赏。陈锡联居于中央核心地带,处理复杂的事务能力与许世友相比可谓天壤之别,尤其在应对各种人际关系方面,陈锡联同样表现优异。
此外,年龄因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陈锡联当时刚过60岁,而许世友已经步入古稀之年。从这一角度来看,陈锡联显得更加年轻有为,精力充沛。因此,在处理庞大而复杂的军委事务时,呈现出他更佳的适应能力。
虽然毛主席对许世友一直抱有厚爱,却始终安排他在外地为国守卫,从未考虑将他调至中央任职。这一策略的背后,正是毛主席对许世友的深刻理解,清楚他并不适合担任京官职务,更不可能让他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