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5月17日,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搜狐科技年度论坛的演讲中,抛出一串振聋发聩的追问:“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读完博士,还会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王滔读完博士,还会有大疆吗?”
直指当下教育之困—— 大学的知识体系,正被一场颠覆性的新技术革命甩在身后。
2035年,这个被定为“民族复兴关键节点”的年份,在王树国眼中,更是全球知识体系重构的临界点: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能源革命等浪潮交汇,彻底打破物理与数字世界的边界,而 我们的教育却仍在“生产学历”,而非“培养能力”。
大学如何从封闭的象牙塔跃入社会熔炉?青年如何在技术狂潮中开辟新赛道?这场演讲,直击高校教育当下的最大“痛点”,也发起了未来教育和青年人如何破局的思考。
本文转载自牛马变革营。
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
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
如果王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我不知道,但我唯一得到时间验证的是,现在看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做得好。
那我们的教育怎么办?为什么我们想栽树而没有栽成?这些孩子走出校门,却得到那么好的发展,为什么我们事与愿违?
真正的实践中,我认为学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练出的,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01
全球巨变的转折点
新技术革命
在二十大报告精神中,我想讲“2035年”。“民族复兴到本世纪中叶” 划分为了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是到2035年,第二个是本世纪中叶。
2035年不仅仅是中国,全球都将会发生一个转折性变化。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人类社会从一个旧的时代,正在向一个新的时代演变,那2035年,是大家一定要高度集中关注的转折点。
这场新技术革命有几个极端,大家看到:一个是宏观大尺度,一个是微观微尺度,一个向极端条件,一个向极“综合交叉”发力,这是这场新技术革命的特点。
但后一句话大家一定要关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原有的知识体系难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之需求,整个人类社会在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
如果这一点我们认识不到,我们就很难理解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是非常重要的判断,如果我们没有,我们很难把握现在所做的一些工作。
新技术革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领域、生物学、机器人和装备制造、能源和深空深海。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场新技术革命是一个全方位的爆发,它不只局限于一个领域。我们在前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人类社会从科技知识的量变进入到质变的阶段。
所以它是人类从一个旧时代在向一个新时代过渡,用“广度,深度,速度,精度”来表述,这场新技术革命和以往任何一次革命截然不同。
02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思考
如今大学教育已落后于时代
我选了几个具有代表性、来自全球的有识之士,对于新技术革命的发言很有启迪。
1.新技术革命为全世界带来巨变
第一个是施瓦布先生,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也是经济学家,观点很值得我们深思。2017年左右施瓦布先生在世界经济论坛上,做了一个主旨发言。
他说:“我们既将迎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那时候他不敢确定),这场革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
他用的词很重——“彻底改变”。无论从其规模,影响范围,还是复杂性来看,这场转型和人类以往经历的任何一次转型截然不同。众所周知,之前三次工业革命率先在某一个领域突破,进而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这次新技术革命截然不同,是在前三次工业革命基础之上,各项技术之融合,并将日益消除物理世界、数字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界限。
这段表述特别好,让我们认知到,这次新技术革命最大的显著特点: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时间和空间对人类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的限制大大的突破了。突破了人的认知边界,人们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小多了。
所以,这时人类突然不适应了。因为所有的规则、所有的法律、所有的日常行为和生产生活行为习惯,都是建立在有限的三维物理空间之内。人类自诞生那天开始,一直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能力去突破。
但是现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们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的限制。所以,人们突然感觉不适应了。因为我们并没有相应的规则、相应的水准来约束人们的正常行为,但是极大的拓展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
这“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颠覆所有国家、几乎所有的行业,这场新技术革命没有人可以幸免,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所有人都会受到这次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所以这些变革将产生极其广泛的影响。
2.当下全球高等教育的困境
第二个是英国一个大学的副校长迈克尔·吉本斯,管教学的,这是一个大学的代表,我们的同行。他在描述欧洲大学时,非常着急。
他说:“你看,现在欧洲大学都在干什么?领头的教授瞄准国家基金,领着一群研究生、博士后,在连续不断地把他们训练成教授的替代者,这种组织化的方式正在控制着整个大学。”
虽然他只是抱怨欧洲的大学,实际上,我们中国大学是不是也是这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所以这个问题大家看到,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是整个全人类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们原有的组织模式、工作学习生活模式,顺应不了、适应不了这场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求。所以他看到了,说:“我们实际知识的产生,应该满足周围环境的需要。”所以他提出了这样问题,并且做了一些抱怨。
然后他写了一本书叫,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在这本书当中,他是这样表述的:“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一:指的是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就是以单学科为主的科学研究。而知识生产模式二:指的是在应用环境当中,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更加强调研究成果和社会需要结合的知识生产模式。”
这要求我们做学术研究的应该与社会之发展紧密的融合起来,不能脱离社会。而不是在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为晋升职称,为了获得荣誉,为了拿到什么。
所以他也认识到了,这场新技术革命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有些脱节,才提出这个问题。
3.正向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第三个是一个美国竞争力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其他的方面平平无奇,但他们的使命让我感觉到特别震惊。
作为一个美国的民间组织,他们在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要讨论如何提高美国生产力、如何提高美国生活水平、如何保证美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成功。这是美国大学校长、美国的企业家和美国社会知名人士在考虑的问题。
每一个社会的发展强大,有它的必然之处,那就是这个社会有那么一种精英力量,大家对这个国家非常热爱,要为这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不是我们中国人讲政治,全世界都讲政治。
所以这个问题大家比较警觉。另外,我看到他们对创新的内涵、创新的特征做了表述。尤其是内涵的第三点:创新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 美国小而精的大学欧林工学院。欧林是一个家族,给学校捐了很多钱,希望大学能关注到社会发展的需求。
但他们很失望,说:我给你们捐钱,你们也不改变,我自己办个大学得了。他们就真的办了个大学,叫欧林工学院。一个很小的学校,全校在校生就几百人,但是他们希望培养的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所以他们的雄心很大,要求学生也很严。这个学校特别有意思,每个学生入学一定要问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想改变世界吗?第二个,你想用什么来改变世界?
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你有没有社会责任感,你关不关心社会发展;第二个问的是你的兴趣特长在什么地方。
我们中国有一个学生被录取了,写了一篇感言,里面说:在我身边都是一批想改变世界的人。
所以这个学校的培养人才特别特殊,他们是基于项目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模式,我们不能说拷贝,但值得我们去借鉴。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社会在发生着巨变,世界在发生着巨变,如今大学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03
破局之路
大学教育如何拥抱新技术革命?
我们大家已经感受到,世界在发生巨变,社会大学的反向交流正在推动着科技进步与发展。
很多很多发明、创造、创新,甚至乃至新形态的引领,都来自于社会。社会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所以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
不像当年,我们是象牙塔,高高在上,我们的理论,我们的学识,我们的技术都远远超出社会的水平,我们可以指导社会。现在的大学不再是从外部撬动社会的支点,大学必须要从单一学科为支点的传统的、封闭的小圈子当中跳出来,直接与社会对话,与世界对话。
这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所以现在全世界都在讨论这样的问题,高等教育如何变革,包括人工智能如何和现有的大学教育紧密融合起来。
规避它不是办法,拥抱才是主动、可取的态度。如果我们一味的害怕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弊端,那我们最后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所奴役,甚至所伤害。
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每个新的技术的发生,都会产生正面和反面的作用。我们唯一的做法是主动拥抱这项新技术,并把握它,我们才能够规避它的弱点,发挥它的长项。
拥有这项技术是为了规避那些弱点,而保证人类沿着一个更健康,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1.人文社科不会消亡
有时候在清华北大一起交流,学生就问:老师这样的话,你是不是看到文科就没有用了。现在都是理科的事。我们文科是不是就要消亡了?
我就会跟他们说你错了,当这些问题产生的时候,真正能发挥作用的还真不是我们理工科,而是人文社会科学。
如何建立相应的文明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秩序,来确保新技术的诞生对人类的伤害压缩到最小,控制它不让它伤害人类,而是最大限度的释放新技术对人类带来的利处,这是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
所以我说,这场新技术革命同样给社会科学带来了一个发展的契机。我个人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当我们的过分关注自然科学而忽略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那将是人类文明的消失,将会给人类文明带来极大的伤害。
所以,我们在关注技术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文明,文明来源于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我们切不可偏颇。所以这是我给大家提出的一个忠告。
2.未来将是人才辈出的10年
我想还是沿着这样一个思路,回到原来那个点 “2035年”。这为什么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从现在开始大家看到了,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尤其是人工智能。
初步估算:在2035年,旧的知识体系向新的知识体系过渡的过程中,基本的、初步的框架将会完成。
而且我也可以做出这样的预言,这十年将是人才辈出的十年。这场新技术革命一定会催生,一批对人类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在历史上留下英明的、这样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一定会!
因为这场新技术革命,是由这些杰出的人物一点一滴的工作堆积起来的。所以一定会有一些人的杰出贡献彪炳史册。
但问题是,这批科学家是出在我们中国还是出在外国?我们是不是还像现在一样,我们的教科书、我们学的理论,都是冠以外国近代那些专家学者的名字?
我更期待着若干中国青年人,能够在这场新技术革命背景下脱颖而出。去开辟新赛道,去引领这场新的技术革命,在这次人类巨大的变革当中拿出中国人的智慧,做出中国人的贡献,所以我期待着是这样。
3.培养能力比学历重要
真正的实践环境当中,我认为学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练出来的,没有一个人的能力是培养出来的。
哪个诺奖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哪个企业家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哪个科学家是我们大学培养出来的?
不是!我们只是育了一个苗苗而已,他们真正的成长,是在实践当中,在血与火的挑战当中自己磨练出来的,这是真的本事,这叫能力。
能力不是书本上得来的,书本上得来的,那叫知识。真正的知识转换为能力是在实践当中,把知识运用的过程当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都是如此,所以大学的理念要改变了。现在有了人工智能,还用你教啊,他比你教的更好。
所以有一个人写了一个段子,我看了很好笑,他说:现在的导师判别是人工智能写的论文还是学生写的论文,其实特别好判别,挑不出问题的一定是人工智能写的,凡是有缺点的一定是人写的。
其实这恰恰给我们点出了教师的职能所在:你的功能不是传授知识,你的功能是让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做的。
社会环境给我们提供这样的舞台,所以大学一定要与社会深度融合。这个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我现在在福耀科技大学工作,非常新的一个新型研究大学。
我会关注,能不能让孩子们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社会深度融合?能不能在这场新技术革命当中,育出一些好的苗子,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快速成长?
将来以后也有我们的年轻人在科技进步史上,在世界科技进步史上,能够做出他们的贡献。校园建得很漂亮,不过我更关注的是内涵。
这里都是英语教学,提到了可能大家会害怕,因为请来了一些海外专家学者。我们都是从海外挖了一些人才,他们都是不会讲汉语,只能讲英语,但是学识很高,都是一些大学者。
我希望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磨炼,当然我们也有校企联合实验室,这都是企业联合做的,很好。
最后呢,我们还是用这样一句话总结:只要我们有追梦的愿望,只要我们坚持,就能成功。
实际上没有不可能之事,就看你想不想做,愿不愿做,敢不敢做。张朝阳做了,他成功了;王兴兴做了,他成功了;梁文锋做了,他成功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哪怕你失败了,其实也是一种收获。只要我们敢闯,未来一定属于我们,你不闯,一定是失败者。
不了解世界,何以塑造世界观?
博雅《给孩子的新闻周刊》2025
每周4期
科技、商业、国内、国际新闻
3大能力养成计划
新闻素养
社会常识
深度思辨
少年新闻:10~99岁
儿童新闻: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