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因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和杨虎城遭到蒋介石的报复。1949年,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杨虎城于重庆北特务杀害了。
相较杨虎城,张学良的结局好一些,西安事变后长期失去自由五十多年,直到蒋介石父子全部离世后获得自由。
早在1949年,蒋介石在内外交困中再次下野,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李宗仁出任国民党代总统一职。李宗仁上台后,为表明他有谋求和平的诚意,命令行政院采取一系列和平措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等重要“政治犯”。
李宗仁释放张、杨,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与我党开展和谈,保住国民政府的“半壁江山”。当时,蒋介石已经下野了,李宗仁是国民党的代总统,他下令释放张、杨,为何最终没有成功呢?
据李宗仁回忆,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在高级会议上宣布自己隐退,提名副总统“依法执行总统职权,与中共进行和谈”的决定。蒋介石离场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追了出去,喊道:“总统,为和谈方便,可否在离开南京前下令释放张、杨二人呢?”
于右任此举,说明当时国民党内部绝大多数人是赞同释放张、杨二人的,以向我党释放诚意,达到和谈的要求。对此,蒋介石却不耐烦地说:“此事你找德邻(李宗仁)去办!”
李宗仁上台后,很快以电报或亲笔信的方式,指示顾祝同,陈诚、张群、杨森等人,请他们分别负责释放张、杨二人的工作。当时,张学良已经被运往台湾了,陈诚是台湾省主席,由他负责办理。杨森是重庆市市长,张群是西南军政长官,杨虎城被囚禁于重庆,由此二人负责。
1月24日,李宗仁给陈诚的电报中表示,为表和平诚意,促成和谈,已经决定释放“政治犯”,张汉卿(张学良)现在台湾,希望能先恢复他自由,约他来南京一晤。
陈诚是蒋介石的绝对心腹,接到李宗仁的电报后,也觉得继续幽禁张学良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次日便向隐退溪口的蒋介石发报请示:“职以为汉卿之于今日,释之无关重要,久羁适足为累,但惜处置较迟耳!为此,似可听其释放。如何?仍乞电示。”
蒋介石和李宗仁素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蒋下野的背后也有李宗仁在背后搞小动作,二人是面和心不和。当李宗仁要求释放张、杨时,蒋介石认为这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表面上不能明确反对,私底下已经开始搞各种小动作了。
陈诚的来电,蒋介石做了明确回复,反对释放张学良。为了应付李宗仁的命令,蒋介石还给陈诚出主意,可以说不清楚张学良具体在什么地方。
知晓蒋介石的意思后,陈诚不敢违背,开始敷衍李宗仁,点名要程思远赴台来谈。程思远是李宗仁心腹,与陈诚关系也不错,程思远一到台湾后,陈诚明里暗里表示张学良一事由蒋介石亲自负责的,我不过问。
程思远得知张学良释放无望,与陈诚简单会面商谈后,也就没有留在台湾的必要了,回南京向李宗仁复命去了。
另一边,李宗仁下令要求释放杨虎城的命令,被张群等人挡了回来。张群与蒋介石是结拜兄弟,辈分比陈诚要高,可也不敢违背蒋介石的意思,杨森依附蒋介石,更不可能为了杨虎城去得罪他了。
与此同时,蒋介石下令对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秘密转移,不让他人发现二人的行踪。毛人凤接到命令后,安排下属徐远举周阳浩等人强制将杨虎城秘密送往贵阳黔灵山麒麟洞囚禁。
在台湾,负责看守张学良的特务队长刘乙光接到命令后,对张学良等人的住所转移,将他安置在高雄西子湾的寿山要塞藏了起来。
虽然李宗仁支持并希望立刻释放张、杨二人,但奈何蒋介石的亲信根本不听,为了保险起见,老蒋还将二人转移了,连李宗仁都不知道。
后来,由李宗仁等人主持的国共和谈破裂,我军发起渡江战役。李宗仁知道蒋介石是睚眦必报之人,去台湾怕是会成为张学良第二,果断由香港飞往美国避难,直到1965年在我党的邀请下回到大陆。
我军解放大西南前,蒋介石不甘失败,把原因归结于“西安事变”,向杨虎城举起血腥的屠刀。在蒋介石心中,张、杨二人伤害他太深了,无论如何都不会还给他们自由,没有杀害张学良可能是忌惮他的影响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