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救救我!”拔掉手上的针头后,呼不上来气的陶兰(化名)倒在了椅子旁边。
谁也没想到,针眼里渗出来的头孢曲松钠注射液,竟在4分钟内将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据《大河报》报道,2025年4月15日深夜,19岁的女大学生陶兰因急性肠胃炎到湖北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西陵院区就诊。在该院静脉输注头孢曲松钠后,仅4分钟便发生呼吸急促等不适,拼命呼救时医护人员却无一人在场,绝望中陶兰拔针自救,昏迷在输液椅旁。五天后,陶兰最终因头孢引发过敏性休克导致多脏器衰竭离世。
而这场悲剧本可以避免。据陪诊的同学回忆,注射头孢前,陶兰特意询问过医生是否需要皮试,得到的答案是“不需要”。而在注射后,本该有医护人员在旁密切观察,却最终出现无一人在旁的情况,更是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面对质疑,4月29日,医院一份冰冷的公文:“流程合规,无需道歉。”彻底点燃了公众怒火。
舆论不满的背后,头孢菌素,特别是头孢曲松钠,更多因严重过敏反应导致患者死亡的案例被揭露出来,也撕开了抗生素在中国滥用的隐秘伤口。
头孢再次陷入致死风波
陶兰不是头孢菌素不良反应的第一个“受害者”。
2024年8月26日,浙江苍南县一名6岁的男孩因为发热达到37.5℃在当地的卫生院输液就诊。回家后突然出现身体不适,紧急送到县医院抢救,最终未能挽回生命。孩子的爷爷奶奶说,孩子其实在输液过程中就感觉到了严重不适,全身瘫软。但医护人员表示“没事的”并没有重视。
事后,孩子的父亲在输液药物单中,发现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且并没有进行“皮试”。
而在更早的2018年,患者张建峰(化名)因为耳朵不舒服去医院看病,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诊断为分泌型中耳炎。医院给张建峰开具了头孢曲松钠,在注射头孢曲松钠后,2分钟不到,张建峰就出现全身发抖,身体摇晃等异常症状,按下紧急呼叫按钮后,医生虽立即抢救,依然无力回天。
◎ 陶兰的抢救病历。/ 图:病历截图
据39深呼吸了解,头孢曲松钠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又名菌必治。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用于临床,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以广谱、高效和耐酶而闻名。临床应用极其广泛,可用于多种敏感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尿路、胆道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和关节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也用于围术期感染的预防。
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对抗病菌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中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道中,抗菌药的不良反应比例数在化学药中位居首位,头孢类抗菌药又在抗菌药中排在第一位。而头孢曲松不仅在严重不良反应报告中占据较高比例,在死亡病例报告数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广州一位胸外科医生告诉39深呼吸,头孢曲松钠除了可引发严重过敏性休克外,在临床上还可引发急性溶血、神经系统损害、高血压危象、双硫仑反应、严重呼吸困难、肝肾功能损害等。“临床选择头孢曲松的很少,一般选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一二代头孢。”
争议:注射头孢前是否要皮试
该事故发生后,不少民众都在质疑,为何医院不给患者做皮试?
但其实39深呼吸查阅国家卫健委2021年颁布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下称“指导原则”)发现,头孢菌素给药前常规皮试对过敏反应的临床预测价值无充分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均未要求头孢菌素用药前要常规进行皮试。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药品供应科副主任王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首先,头孢过敏机制复杂,常规皮试对此类过敏的预测价值有限,假阴性结果则可能让医患双方放松警惕,反而增加风险。其次,药物中的辅料成分如碳酸钠可能干扰皮试结果准确性。
在此基础上,卫健委并不推荐在用头孢菌素前皮试,除非既往有明确过敏史(如果是头孢菌素还得是速发型的过敏)和说明书要求做皮试的情况。
◎ 我国目前对于既往无青霉素或头孢菌素I型过敏史的患者,在应用头孢菌素前不建议常规进行皮试。/ 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专家提醒,有三类人群需要额外警惕:有明确头孢过敏史者;曾有青霉素严重过敏史者;高敏体质人群,如既往发生过哮喘、荨麻疹等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者。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前,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还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指导原则”中无明确规定需要皮试,但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头孢菌素皮试筛查即使在许多顶尖三甲医院也仍在进行。曾有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针对医务人员对取消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的看法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医护人员对 “取消头孢菌素皮试”总体持消极态度。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医生和科室都担心医疗纠纷,头孢皮试更多的时候是出于自保,与专业无关。”广州一位三甲医院药师告诉39深呼吸。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在这起悲剧背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国内不合理用药、超说明书用药、超剂量用药等问题更值得大家关注。
现在不少社区门诊、小诊所、卫生院,无论是遇到发烧感冒、胃肠不适、或者身体出现疼痛的病人,一来就是建议病人输液,中国民众也有这样的惯性思维,觉得输液可以让病好得更快。但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每年都会提出一个基本医疗原则:能不吃药不吃药,可以口服不注射,可以肌肉注射不静脉注射,通俗讲就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群。
因为,经常暴露在这样的抗生素环境中,将会导致人体内病原体的耐药性增加,对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命带来更严重的威胁。
◎ 一项调查显示,在国内住院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高达70%,是欧美国家的2倍不止。/ 图:123rf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文章称,当前中国的抗生素用量约占世界一半。据估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抗生素耐药每年将导致100万人早死。
其实,我国从2012年陆续开始了对抗生素药物的管控,遗憾的是,目前关于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一时还无法全部遏止。“患者需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不少医生说道。作为患者,记住一定要有意识,要主动、详细地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疾病史等信息,用药过程中一旦出现不适,哪怕只是轻微症状,也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当陶兰的父母还在苦苦追问谁能为自己孩子生命买单时?大家或许不知道,那些杀死孩子的冰冷数据与用药制度的不完善,正潜伏在每个人身边的输液架上。
我们不必妖魔化抗生素,但必须要谨慎小心!
转发这篇文章,或许救不了陶兰,但可能让下一个少年免于成为统计学上的冰冷分母。
作者|王慧明
排版|深深
封面|123rf
首图|全景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