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流于形式、课时被挤占、课后作业“摆拍”……据新华视点报道,记者近期走访多地发现,一些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
从报道中可以看到,不少学校的劳动课以教代劳、以说代劳,并不需要真实上手;有的就是象征性摆个样子,拍几张照片就结束;有的干脆就直接让给了主课,从课表中“消失”了。
事实上在中小学阶段,劳动课一直都很重要。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劳动课的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对于劳动的重视,历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劳动课之所以重要,不只在于劳动“结果”,而在于“过程”。参与劳动锻炼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人格养成,如果对劳动一无所知,那么缺失的不只是劳动技能,而是一块“认知拼图”。对于天生万物的理解、对于现实生活的体认,这些都是劳动所不能被代替的独特价值。
因此,如果有学校、老师对劳动课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无疑会让人感到遗憾。这背后或许存在一种功利化的认知——劳动课的分数相比其他学科不太“重要”,所以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然而劳动课的价值恰恰是超功利的,是一种无形的品格锻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劳动所要求的自律、严谨、坚韧、合作,都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劳动课堂上,孩子们学习叠衣服。新华社记者杨淑馨 摄
从另一个层面看,一些劳动课的存在感薄弱,也和考核评价有关。劳动课的成果并不容易量化,也很难变成具体的分数,往往就容易沦为“留痕”考核:拍个照,打个卡,走个过场就行了。
所以,评价指挥棒也应当有所变动。比如除了成果展示,更注重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反馈;定期组织分享会,了解学生参与劳动的主观评价等。总之,应该通过种种方式,将劳动课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鼓励学校、老师提升劳动课的教育质量。
在现代化、城市化的教育语境中,劳动课如何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也确实需要探索。一些学校的劳动课设计过于呆板,缺乏新颖性和现代元素;和学生生活太脱节,也是导致学生和家长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
目前,已经有很多地方在进行探索,赋予劳动课更多的当代内涵和创意元素。比如上海有学校引导学生将废弃塑料瓶转化为“仿生细胞灯饰”,既锻炼拼接、焊接等劳动技能,又运用色彩构成、形态美学原理;深圳有学校将国家级非遗项目“沙头角鱼灯舞”创造性转化为劳动课,让学生在亲近非遗的同时理解劳动的意义。
从这些得到好评的劳动课可以看出,劳动课重要不重要,关键还是取决于重视程度。深入地研究设计,就能充分释放劳动课的魅力。其实,对于天性好动的中小学生来说,在理论和书本之外,大汗淋漓地进行劳动本来就应该很有吸引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