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自己要完蛋了!”
回忆起 2007 年的高考,林丽渊至今仍心有余悸。当语文考试结束铃响起,她像往常一样交卷离场,却在踏出考场的瞬间猛然惊醒 ——答题卡上居然忘了写名字!
这个致命失误如晴天霹雳,让她大脑一片空白。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后续的英语考试中,她竟因过度紧张两次在考场上睡着,连监考老师都投来担忧的目光。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 “状况百出” 的考生,最终却以672 分的高分摘得广西文科状元桂冠,被北京大学录取。这场堪称 “逆袭奇迹” 的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
2007 年 6 月 7 日,语文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
林丽渊像往常一样放下笔,随着人流走出考场。直到同学问起 “你答题卡名字写了吗”,她才如遭雷击 ——自己居然漏填了最重要的个人信息!
“当时腿都软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完了,十几年努力全白费了。”
她甚至不敢告诉父母,只能躲在宿舍偷偷掉眼泪。但很快她意识到:剩下的科目必须全力以赴,不能让一门失误毁掉整场战役。
或许是前一天的焦虑透支了神经,英语考试时,林丽渊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困意。
“眼皮重得像灌了铅,明明知道在考试,身体却不受控制。”
她先是趴在桌上迷糊了几分钟,惊醒后强撑着答题,可没过多久又陷入短暂昏睡。监考老师多次走到她身边,最终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同学,要不要喝点水?”
这场 “与困意的搏斗” 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直到交卷前半小时,她才彻底清醒过来,勉强完成了作文。
当林丽渊怀着忐忑的心情查询成绩时,屏幕上的 “672 分” 让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语文成绩居然没有缺席!
原来,2007 年广西已全面实行高考条形码制度,每张答题卡上都印有考生唯一的电子标签。即便忘记手写姓名,阅卷系统仍能通过条形码识别身份、录入分数。
“现在想想都后怕,如果是以前没有条形码的时代,我可能真的与大学无缘了。”
谁能想到,这个在考场上 “状况频出” 的女孩,曾是老师眼中的 “潜力股”?
林丽渊出身普通家庭,父母奉行 “快乐教育”,从小允许她自由玩耍,甚至支持她加入手风琴社团、担任校园活动主持人。这种宽松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她 **“天塌下来当被子盖” 的乐观心态 **,也让她在高压下更能调节情绪。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初中二年级。一次偶然路过学校宣传栏,复旦大学的校园风光图让她一见钟情:“原来大学可以这么有趣!”
为了考上复旦,她开始 “逆袭模式”:
背:文综知识点密密麻麻抄满 5 个笔记本,连吃饭、走路都在默背;
做:刷完近 10 年高考真题,错题本厚得能当 “板砖”;
总结:将题型归类整理,归纳出 “历史时间轴记忆法”“地理图表分析法” 等独家技巧。
凭借这股拼劲,她从班级中下游一路杀进年级前十,最终在高考中稳定发挥,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林丽渊的父母从未要求她 “必须考第一”,甚至在她决定冲刺复旦时,还提醒她:“尽力就好,大不了走艺术生这条路。”
这种 “容错式教育” 让她学会用平常心看待得失,即便在高考中遭遇重大失误,也能迅速调整状态。
在分享学习经验时,林丽渊反复强调 “总结” 的重要性:
“刷题不是盲目刷,而是要摸透出题人的逻辑。比如历史题,看似考事件,实则考因果关系;地理题看似考图表,实则考空间思维。”
她的错题本上,不仅记录了错误答案,还详细分析了 “为什么错”“下次如何避免”,这种深度复盘让她的学习效率翻倍。
有人说,林丽渊的成功是 “运气好”,但更多人看到了她的 “必然性”:
条形码是偶然,但实力是必然:若没有 672 分的硬实力,即便条形码救了她,也不可能成为状元;
心态是天赋,更是修炼:从 “学渣” 到 “学霸”,她用了 3 年时间打磨心态,才在高压下稳住阵脚;
教育的温度:父母的开明、老师的包容,为她营造了 “不怕失败” 的成长土壤。
林丽渊的故事,是一场关于 “失误与成长” 的生动教材。
它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绝对的 “致命失误”,只要你不放弃,总有转机出现。正如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当年在考场上睡着的我,从没想过能站在这里。但现在我明白,真正的强大,不是永不跌倒,而是跌倒后依然能笑着爬起来。”
2024 年高考即将来临,愿所有考生都能记住:
答题前检查个人信息(别学林丽渊!);
紧张时深呼吸,你比任何题目都更重要;
无论结果如何,你的努力早已让你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