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何方人物?他是康熙时期的大功臣,身为康熙身边不可或缺的重要助手,他在平定吴三桂起义造反之乱时做出过不少的贡献,官至盛京提督。比较可惜的是他在任盛京提督的官路上去世了。
作为康熙底下的心腹,可能大家会猜测是周培公知晓太多康熙帝的秘辛而遭到了皇帝的毒手,其实不然,周培公是因为病逝的,但是确实后期康熙对他多有疏离,将他调离了京都,派遣到了一个天寒地冻的地方,一直到他病逝也没能调任他回来。
自古帝王的心思最难猜测,喜欢就重用,一旦觉得他带来的危害比他身上可用的才能更大,便恨不得弃如敝履,杀之而后快。在周培公任命为盛京提督之时,其实已经在家赋闲十多年了,1690年也就是康熙二十九年时,准噶尔爆发叛乱,周培公也借此机会向皇帝递上了平叛意愿。
但是康熙皇帝在看到后,没有派遣他去参加平叛事宜,反而赋予他盛京提督的职位,众人皆知周培公是一介文臣,为何康熙给他一个武将的工作,远离政治中心呢?其中有什么缘由?无外乎是以下三方面原因。
周培公出身平凡,身后没有名门世家做支撑,他原本是个寒窗苦读的书生,原本应该在官路上前行坎坷。但是他运气不错,再加上自身确实有才学优势,经由贵人伍次友的举荐,康熙也注意到了这个能力出众的书生,便开始慢慢重用他。
在康熙的肯定之下,于是周培公也自然而然的开始了他的官场“飞升”之路,一步一步往上走,直至成为了康熙帝的心腹之臣、肱股之臣。在此期间,周培公也是立下了不少大功:察哈尔叛乱的平定,降王归顺的劝诫、筹备三藩的裁撤这些里面都少不了周培公的心血和谋划,所以周培公也担得起康熙的重用。
可是在他准备率兵平定吴三桂的时候,康熙却突然撤了他的兵权。发生了什么?
原来是另有其人在康熙帝面前挑拨离间,煽风点火,当时的大学士明珠一向不喜周培公,他借机对皇帝说:周培公手下的兵力有三十万,这个数字不仅仅可以平定三番,若是有别的乱心思,想做点动乱江山的事情,足以成为下一个吴三桂。
康熙无奈,他知道明珠与周培公的立场素来不一,这番话有挑拨之嫌,可是确实是不得不防,于是康熙只能顺着大学士的话结了他的兵权。
周培公一向性格耿直,做事不喜欢拐弯抹角,再加上他并不和其他的官员一样从基层开始打交道,磨炼的老奸巨滑,富有语言的艺术。但是他看问题又犀利,很多事情都能够直击要害,将旁人的心思能够猜的明白。
康熙刚开始时对于他的看法观点感到赞同,但是时间的推移,此人越发猜的准他的心思,这也让康熙心有隔阂,帝王最不喜欢的便是对“圣意”的揣测,不仅仅是这种对最高权威的冒犯,更深层的是因为让帝王嗅到了一丝统治危机,这是最不能让他们接受的。
清朝以八旗为尊,以满族为贵,但是在康熙的统治下,他发现昔日豪气破关扬起满族旗帜的儿郎们在经历权贵的熏染下日渐糜烂,不复往昔的风采。军队懒散军风不振,康熙对此感到十分忧心,一个国家如果军队散了谈何久昌繁盛?
康熙也深知满族人的骄傲自满,民族歧视在当时十分严重,满族子弟瞧不起汉人,而周培公刚好是个汉人,因为这位皇帝便想到了这么个“以毒攻毒”的法子,让周培公做了这个盛京提督,一来可以激励八旗子弟的士气,二来希望凭借周培公的出色能力能让他们对汉文化汉民族有所改观。这三来,还能让周培公再磨炼磨炼自己的气性,说不定能够让他收敛一点心直口快的性子。
于是周培公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走上了他的提督之路,这条路,他一走,就是十多年的风雨岁月,康熙再想要重用他时,可惜周培公已然重病命不久矣,不仅没能帮助康熙重新带兵收复台湾,也因病与世长辞了。